您现在的位置是: 巴中在线 > 原油频道 > 原油投资 > 正文

炒石油行情为何受到震荡?

时间:2017-01-20 21:44:47 来源:巴中在线 作者:shanie1573734579

摘要炒石油行情为何受到震荡?

   商品价格涨跌本是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大宗商品领域,夹杂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特殊的政治影响,就使得价格波动好像更多是由政治阴谋所决定,而不是市场基本的供需关系。这一现象在石油领域显得格外突出。

  伴随近期的油价暴跌,基于不同的受害者身份,出现了截然对立的阴谋论调。有的说法是,美国是挑动油价下降的幕后推手,目标是迫使俄罗斯“投降”;有的说法是美国作为受害者受到传统石油供给国的打压,目标是压制其“页岩油气革命”。这些说法,要么意味着美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要么意味着美国与其传统战略盟国——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之间发生着重大经济冲突,但总体来看,可信度并不是很高。恰恰是公众不太愿意接受的经济层面的决定性因素更具可信度,尽管这会导致油价下跌的故事显得不那么引人入胜。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国际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导致了油价的暴跌。

  首先,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供给快速增长为油价下跌创造了基本条件。一是,全球原油供过于求程度继续扩大。2014年这一数额达到79万桶/日,2012年是63万桶/日。回顾2012年的油价,就会发现其实已经出现过一轮油价下跌,但持续时间较短。在新增供给中,美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美国自2010年,原油新增产量从57万桶/日增加到2014年的163万桶/日,合计占近五年全球原油新增产量的63.15%。二是,2014年的供应增加是2012年的延续。2013年即结束了2012年的油价下跌,出现了供不应求,但这是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导致局部供给中断的结果,OPEC产量大幅下降近100万桶/日。如果没有这些供应中断,2013年原油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的程度将会超过2012年。或者说原油价格本来应该在2013年持续下降,只是被地缘政治冲突“绊了一下脚”而已。因此,在2014年,OPEC产量规模增幅几乎为零,但也没有新的导致供给中断的因素出现,美国原油产量却增长更大,供过于求的形势加剧,油价因此而承受巨大压力,为下跌创造了基本条件。

  其次,需求增长趋缓消解了原油价格上涨的动力。金融危机以后,石油市场需求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之后呈现疲态。这主要是因为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恢复并不平衡,一开始新兴经济体表现良好,率先复苏,但由于各经济体内部结构的不平衡,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恢复,新兴经济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经济增速不断下降,对于石油需求的增长也因之下降。因此,非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虽然仍是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增幅显著放缓,2010年增量为198万桶/日,2011年增量为176万桶/日,近三年的平均增量则维持在120万桶/日以内。需求增长的下降降低了市场对油价持续走高的信心。

  再次,美元升值是压垮国际原油价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说供过于求幅度增大为油价下跌提供了基本面支持,那么,美元升值则是油价快速下跌的“发动机”。作为上一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其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调整弹性,随着金融部门不良资产的处置、经济去杠杆化的完成,创新部门又恢复了活力,近两年经济增长势头保持强劲,失业率不断下降,为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随着美联储政策转向的临近,美元迅速升值,美元兑主要货币指数从2014年7月的76.3上升到了2014年12月的84.2,升值幅度超过10%,目前该指数已经超过87,而且升值预期依然强烈。由于美元是国际原油交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美元升值必然会带来原油价格的下降,与此相对应的就是WTI价格从2014年7月的每桶103.6美元,下降到12月的每桶59.3美元,目前已降至每桶52美元,二者之间呈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

  最后,短期内石油供给对价格缺乏弹性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油价下跌的持续。世界原油来源主要包括陆上、海上、页岩和油砂。资源品质的差异导致这些原油的开采成本有较大差异,但有一个总体特点,就是短期内供给对价格缺乏弹性。这是因为原油开采行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的特点,即启动生产需要高额投资,而维持开采阶段需要相对较低的经营费用。因此,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成本曲线会稳定降低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导致生产者尽一切可能的条件使产量最大化。如果销售出现困难,只要该价格高于边际价格,生产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而不是减产或停产。例如,加拿大最大油砂公司CanadianNaturalResources首席财务官CoreyBieber于1月13日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很多成本是固定投资,增加产量并不意味着需要增加相应比例的员工。只要有效地管理投入和产出,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期油价大幅下跌,产量却没有减少。在石油供给国中,OPEC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只有它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减产,其他非OPEC国家或诸多企业不可能有协调一致的减产行动,即使是增产最多的美国也不可能组织国内企业协调减产。因此,如果为了保价而限产,OPEC的市场份额还将下降,尤其是沙特,价格上升的好处将大部分归于非OPEC国家,因此,沙特拒绝减产,也是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教训。

  2000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升,2009年因金融危机有所回调,之后很快就回升到了100美元/桶以上的历史高位并且持续了达三年之久,2014年有所回落。对于高油价的利弊,从动态角度看,短期有利于供给国,不利于消费国;长期有利于消费国,不利于供给国。这是因为,短期内石油供给对价格缺乏弹性,供给方具有对市场的掌控力量,因而消费国支付较多;而在长期中,市场规律终究会发挥作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会促进创新对高油价带来的获利机会产生反应,尽管所需时间会较长,美国石油界的行动再次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作为OPEC主力的沙特一直都在宣称过高的油价长期并不利于传统石油供给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担心不无道理。美国石油界的行动对国际石油市场进行了洗礼,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造性毁灭”的巨大力量。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呈现出了更强的竞争活力,供给垄断势力则在下降,石油消费国将因此而长期获益,即使目前的低价格不能维持,但要恢复到以前的超高价格也变得日益遥远。在这一点上,美国应该受到褒奖而不是道德审判。

关键词阅读:
  • 原油
  • 实时
  • 美指
  • 上证

原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