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普华永道:业务模式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区域性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 2022-10-27 19:51:46


(资料图片)

区域性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体系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21年末,区域性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比达到26.4%。普华永道发布的《区域性银行破局之路——2022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区域性银行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议区域性银行通过构建“规划设计+体系落地+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转型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客观、真实、综合地反映中国区域性银行整体的发展情况,普华永道首创“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简称“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多维度数据和覆盖不同资产规模梯度的样本银行,并从客观性尺度和可得性样本的角度进行多重验证,全面评估区域性银行发展情况,反映整体竞争力水平。

报告显示,中国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下行,强弱分化显著。2014年至2021年期间,区域性银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呈下降趋势,均值从0.354(2014年)下降至0.263(2021年)。87%的样本银行2021年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值低于2014年水平,仅13%的银行能够穿越周期实现逆势上升。

资产规模增速放缓成为多数区域性银行面临的问题之一。据普华永道统计,2021年仅60%的样本银行资产规模能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资金需求密集的基建、房地产行业整体融资需求减弱,区域性银行与地方经济保持同频共振,各梯队样本银行均呈现出增长乏力的状态。

此外,区域性银行资产质量下滑问题突出,优质资产获取能力亟须提升。2021年,有19%的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该比例较2014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且不同梯队的银行均出现了不良率的上升,整体上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第一梯队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质量优势仍存但较过去有所收窄。

根据报告,区域性银行普遍还存在净息差收窄、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情况。利率市场化的演进对各类区域性银行都造成明显冲击,也对银行通过客户经营在负债端获取低息储蓄和资金留存、在资产端对客户进行风险定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93%的样本银行净息差呈现收窄趋势,2014-2021年,样本银行整体净息差水平从3%左右下降至2%,其中第三梯队中小区域性银行的净息差下降最为明显。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金融行业合伙人杨桦表示:“区域性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和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局,区域性银行必须重新思考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通过业务模式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构建核心竞争力。”

基于深入研究,普华永道提出成为卓越区域性银行的四大领域成功要素——拥有清晰、稳定的战略主线、战略执行力和战略定力;经营特征鲜明,在特定客户、产品或服务上形成优势;勇于变革、组织敏捷,以效率和体验构筑护城河;高管任职时间较长或继往开来、战略思路有延续性,且具备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金融行业主管合伙人张挺表示:“区域性银行应抛弃原先以外在规模为重的理念,转而注重内涵价值,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的穿越周期的‘卓越银行’。围绕‘基础客户、基础业务’,深耕本地,摸索出一条区别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看似‘平凡之路’,反而会成就区域性银行的‘不平凡’。”

转型并非易事,普华永道建议,区域性银行应构建“规划设计+体系落地+实施保障”三位一体的转型模式。首先以全行一致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方案,引领转型方向;而后,制定实施路线图、引入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考核机制以及试点承接的方式,以点带面形成转型体系;同时,建立“结果管理办公室(RMO)”的长效工作机制,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过程管理、质量把控与专业支持,持续优化转型落地实施。在顶层推动、全行贯彻下,转型将会从纸面上的方案落地为业务模式、业绩成果与工作方式的实质转变。

标签: 普华永道 资产规模 资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