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专访道德模范王远峰:毕生诠释逐梦公益情怀-世界热门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的降临,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深爱,我们竭尽全力去弥补那些不完美的遗憾,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尊严的活下去,因为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
(相关资料图)
近日,记者沿着南井街一个小巷子找到了慈幼康复托养中心,见到了正在为孩子们忙碌的王远峰。
谈起王远峰为何将青春的大好时光——20多年都坚持在公益的路上,这么坚持做公益的初衷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王远峰告诉记者:“因为我来自农村,从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家里住着茅草房。小时候过的生活很艰辛。所以我的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我长大了,我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希望他们的童年生活不要和我一样。”
据了解,王远峰1975年生于陕西安康市,7岁时王远峰开始帮父亲操持家务,虽然走进了校园,但生活捉襟见肘,食不果腹,常常连学费都交不起。无奈之下,王远峰在初三时选择了辍学南下打工。
来到南方后的某一个冬夜,王远峰与几个同事在江边散步。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走到他们身边,向他们讨要喝完的易拉罐。王远峰看到孩子的赤脚还穿着夏天的凉鞋,他似乎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不禁心生怜悯,问起孩子的情况。了解后得知这个孩子名叫小飞是个流浪儿,每天出来捡吃的,晚上没地方住就睡在工地的架子车上。于是王远峰看着孩子比较可怜,就产生了收养这个的念头。
经过两天的交流,小飞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比自己的父母还爱自己,于是便同意了和王远峰生活在一起。由于没地方住,王远峰便带着小飞住在员工宿舍,通过几天的相处,让身在外地的王远峰感受到家人的温暖。然而好景不长,老板后来发现小飞后,趁王远峰上班期间将小飞赶走。老板的做法让王远峰受到莫大伤害,他愤然辞去工作,再走他乡。他至今还珍藏着他与孩子的合影,时常也会想起这个孩子。
1995年的一个秋夜,正在广东打工的王远峰下班拐过一个巷子,忽然看到一栋楼里火焰升腾,火光中传出阵阵哭叫与呼救声。王远峰毫不犹豫冲进楼里救出7人,当他背出最后一位老人时,险些被浓烟大火吞噬。
2000年,王远峰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用积攒下来的钱在安康开了一家袜子铺。生活安定了,但是王远峰的公益慈善仍在进行。那时候卖袜子虽赚不到多少钱,但是他每月仍会取出大部分钱甚至借钱用来帮助一些因条件不好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很多人都笑话说我自己都没钱还借钱帮助别人,真不知道怎么想的。然而我想的很简单,我没钱或许就是一年、两年,而对于他们来说无法上学就是一辈子的事。”王远峰回忆着说道。
就这样王远峰在公益的道路上一直默默地坚持着,接受他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发现仅靠他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于是在2012年8月,他发起并成立安康援助少年儿童协会,先后建立汉滨、岚皋、旬阳等6个县区分会,注册志愿者1200余人,累计筹集善款2000余万元,救助人数达4000余人次。
2018年10月,为了帮助安康境内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智障、脑瘫等儿童患者提高生活自理和生存能力,他毅然出资注册成立安康慈幼康复托养服务中心,致力为残障少年儿童提供技能培训。近年来,王远峰先后获得安康市首届文明市民、第二届安康市道德模范、第六届陕西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陕西十大公益大使、善行三秦先进典型人物、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谈到这些荣誉,王远峰淡然一笑说道:“我做公益这件事,从来不是为了什么荣誉而去的,我只是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苦难的孩子,他们能有一个家,也给父母减轻负担。我们的理念就是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在我们的帮扶下,让更多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里,希望他们学习更多技能,自力更生,能去就业养活自己。”
谈到将来的公益计划打算,王远峰告诉记者:“安康地区智障儿童预计有三千多,他们好起来的速度一定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否则父母不在的话,没人照顾他们,他们未来的生存都困难。未来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是很有压力的。同样的,我也有动力、有信心把慈幼办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据了解,很多需要托养的孩子,因地方太小,只有狠心拒之门外。望着父母抱着孩子希望而来,唯一希望破灭消失在路的尽头,他心如刀割,当初创办机构的初衷是救助更多智障孩子,因为地方太小不能实现,大场地又无法支付房租,仰天长叹,悲从心来。他非常渴望有一天有个大的院落和场地,能让更多特需孩子得到庇护,康复训练,最终走出社会。
行善一日易,善行一生难,在王远峰看来,公益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王远峰的办公室里,各种荣誉挂满墙,摆满桌,然而这些也正是印证着他所走过的一条闪光之路,就像王远峰所说:“无论我能力大小,我都会将公益当成我一生的事业去做。”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