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节气课堂小学员探访平江古巷体验处暑民俗
今天(8月23日)就是处暑节气。在苏州民间,处暑有吃鸭子、放河灯、吃菱角茎等习俗。昨天,苏报“二十四趣”节气自然学校联合姑苏区平江街道,在历史街区社区带孩子们深入平江古巷,探秘“节气密码”;在苏州评弹《节气歌》里找寻苏州人精致的文艺民俗;剥鸡头米、识菱角茎,更有花式吃鸭祈愿“无病各家”……在节气课堂里,孩子们身体力行、现场体验,品味处暑时节特有的时令文化与民俗传统。
苏州人的精致,无需赘述,光是旗袍一样,便有道不尽的风情。即便是旗袍上的盘扣,也藏着不少“花头经”。昨天,孩子们来到位于平江路的缘杨裁缝铺,在苏式旗袍里找寻本地人都未必知道的“节气密码”。“小朋友们,你们能在这些旗袍里找到与节气有关的蛛丝马迹吗?”缘杨裁缝铺掌门人杨蓓率先发问。
“盘扣虽小,门道可不少!小小盘扣将二十四节气里所蕴含的人文、自然、民俗进行提炼展示,蕴藏着苏州人的诸多巧思。”现场,杨蓓娓娓道来,过去,每到一个节气,精致的苏州人旗袍上的盘扣都会跟着变化:比如立春就做梅花盘扣;春分,做玉兰花盘扣迎接春天到来;到了立夏,就做荷花盘扣把清凉装点在身上;处暑代表“出暑”,有出门迎秋的习俗,因此旗袍和盘扣的颜色要逐渐体现秋意。
其实在苏州评弹里,也有不少与节气有关的内容。清末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就以节气为主题,编写了一首《节气歌》。在墨客园,苏州资深评弹演员黄丽琴、徐大男为孩子们现场“还原”评弹《节气歌》,“西园梅放立春先,春分蝴蝶梦花间,谷雨西厢好养蚕,处暑西楼听晚蝉,秋分折桂月华天……”诉说着过去苏州人在不同节气精致的文艺活动。孩子们也跟着两位老师咿咿呀呀地学了起来,略显稚嫩的“塑料”苏州话让台下的家长笑得前仰后合。
平江街道联合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特别在平江路景区打造了一处“苏式生活展示馆”。通过活化利用,原本破损严重的老宅得以重生。幽静的庭院、精致的花窗、错落的假山、古朴的苏式家具……现场,孩子们慨叹:就像来到旧时的苏州人家。在这里,孩子们“还原”了处暑“放河灯”的场景。他们开动脑筋现场做河灯,写下对家人的祝福。一只只河灯被放入中张家河,全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大新桥巷29号居民大院,“老苏州”徐珍阿姨神秘地拿出几株水生植物,在大家面前展示。“这个呢,是菱角的茎部。处暑时节,菱角尚未成熟,老苏州就把菱角茎的外皮去掉,焯水凉拌吃。菱角茎吃口脆滑凉爽,堪称消暑利器。”徐珍介绍,这个菱角茎是早上刚从娄门农贸市场买来的,特别新鲜。她将煮熟的菱角茎倒入热油中,加入鸡精、蒜泥、盐、糖等作料凉拌。一盘菱角茎上桌,立刻就被孩子们“瓜分”完,实在太爽口了!
处暑时节苏州人还有吃“鸭子宴”的传统。在东园景区,孩子们吃到了平江路商户洪登记新鲜出炉的“鸭子宴”,里面有酱鸭、香酥鸭和老鸭煲。据“老苏州”樊美华介绍,老鸭味甘性凉,缓解秋燥功效显著,在夏末秋初食用最佳。苏州人有句老话“处暑吃鸭,无病各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