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播:遂宁:千方百计降损失 全力以赴保丰收
我市积极投入抗旱减灾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资料图)
千方百计降损失 全力以赴保丰收
今年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让农作物不同程度遭受旱灾,尤其是撂荒地整治出来的坡地和水源条件差的以及迟栽迟播的夏大豆、夏玉米受灾严重。截至当前,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15.44万亩、成灾面积8.07万亩、绝收面积2.74万亩。
面对干旱,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各地党员干部群众迅速行动,积极投入抗旱减灾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
8月24日上午8点,在蓬溪县金桥镇红溪村的300余亩茶叶基地内,村民正在为茶树进行浇灌。
“茶树是一种喜水作物,根扎得很浅,一旦缺水很容易干死。为保障茶叶基地供水,镇村给我们安装了管道,从提灌站直接引水入园。每天请6个村民,早晚对茶叶进行浇灌,以此保证茶叶根系有湿度、有水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红溪村茶叶基地负责人陈燕春说。
同样受旱的还有金桥镇高坪社区的170余亩柑橘基地。当前正值柑橘的田管关键期,为有效减缓高温对柑橘种植的影响,金桥镇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了解旱情情况,指导种植户通过科学调度、引水灌溉等措施抗旱保苗,指导农户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以提高作物存活率,保证今年受旱不减产。
据了解,7月以来,全市共启动1600余座提灌站,调度运水送水车8000余台(次),投入移动、微泵等抽水设施设备11.2万余台(套),成立农机抗旱服务队伍220个,实行24小时“随叫随到”抗旱保灌服务,派出千余名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14.38万亩、改种补种3.16万亩。
为了让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损失降到最低,我市指导镇村干部协助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保险部门对接,组织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受灾情况积极开展报损现场核查和保险理赔工作,简化理赔程序,确保农业保险尽早兑付到位。目前,全市已完成核实定损承保农作物5.29万亩,兑付理赔金额1321万元。
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只要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出,不仅水压大,水质还很好。”船山区桂花镇响堂村村民何运保告诉记者,他们居住的新村聚居点暂时未通自来水,只能通过村里供水站提供生活用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他们的生活用水一直未受影响,生活也十分方便。
何大爷的用水无忧,得益于抗旱期间,我市各级水利部门通过开展旱情用水排查、组建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应急车辆等举措,上门入户为村民送去“及时水”,确保村民喝上“放心水”。
据船山区水利局总工程师赵长弓介绍,为保证居民用水,辖区内的供水站实施24小时值班值守,遇到爆管等突发情况也能及时抢修。同时,开展全域排查,想方设法筹措资金10余万元,采取乡镇供水、打井等方式,多举措保障群众用水。
“高温天气以来,我们会不定期开展群众走访,实地查看水量、水质、水压等情况,不断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赵长弓说。
入户送水解民忧,滴滴甘露润民心。截至8月29日,我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875.1万元,发动组织抗旱人员和群众12970人次,投入各种抗旱设施设备10236余台,同时利用人民渠、武引渠等渠道引水累计达3388万立方米,利用运水车辆拉水送水2201吨,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及时谋划种植晚秋作物
当前正值粮食生产关键时期,我市坚持“大春损失晚秋补、粮食损失粮食补”的原则,在大春生产上指导农户及时止损,将受灾严重绝收的夏大豆、夏玉米作为青贮饲料提前收割。同时,充分做好大春产量补缺工作,及早谋划种植晚秋作物,确保高质量完成57.5万亩晚秋生产,最大限度挽回农户损失、增加粮食产量。
在晚秋作物备耕备种方面,积极引导农资经营单位适当增加物资储备,派出科技人员加强现场指导,把以秋洋芋、秋大豆、秋玉米为主的晚秋作物各项先进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提高单产。同时强化示范带动,大力推进两个1000亩和三个2000亩示范片建设,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9万吨以上。
“目前我们已经动员和组织了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把57.5万亩晚秋农作物分解到乡镇、村、户。截至8月29日,已筹备晚秋洋芋种子8500吨、晚秋蔬菜种子6500公斤、晚秋蔬菜种苗700万株。我们将抓住当前气温下降这一契机,发动群众及时抢种抢播,努力实现抗旱夺丰收,为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牢基础。”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张羽说。
(全媒体记者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