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非遗传承人陈中前:非遗历久弥新 传承绵延不绝-环球看热讯
非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艺,更是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历史,非遗的内涵与精神才是薪火永传的根基。今天我们就带大家认识一位非遗传承人陈中前,他用半生的面塑手艺融入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让非遗工艺技术走出了另一条传承的道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学校授课 传承绵延不绝
“把白色的黏土压扁……”记者见到陈中前时,他正在为学生讲解如何用黏土捏出人物、花鸟等艺术品。今年已经75岁的他是射洪市多所小学校的面塑课老师,在他的耐心讲解下,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面塑艺术品在学生们的手中呈现了出来。
在学生们的心中,陈中前是老师,更是慈祥的爷爷。在陈中前上课的教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陈中前亲手制作,有些是学生们创作的。这些作品曾跟随陈中前参加了文化旅游节、非遗项目展出等活动,获得了不少荣誉。如果说面塑是陈中前半生的执着追求,那走进学校就是陈中前将非遗这项技术进行传承的一种方式,他从30多岁到75岁期间,一直在从事面塑创作和传授,这样的执着精神伴随了他半生的时光。陈中前告诉记者,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与面塑结下不解之缘 成为半生的执着追求
陈中前与面塑结缘,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中前接触到了面塑,带着好奇,陈中前学习并钻研了这门技术。
“以前我喜欢用泥巴捏小人,后来我到射洪来玩,就看到有人用面粉捏的人物,我就站在旁边学习。”说起第一次接触面塑,陈中前就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学到了面塑技艺后,陈中前就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街串巷,后来,他的这门手艺被学校老师发现,于是上世纪90年代,他就走进了学校开始传授这门技术。2013年,陈中前成为了射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的材料也发生着改变,从以前的面塑到后来的橡皮泥,甚至到现在的黏土,一个个黏土在陈中前的手中舞蹈,精美的艺术品随之产生。他的儿媳妇也学习了这门技术,和他一样也成为了学校的课后辅导老师,将这门非遗技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陈中前老人由喜爱到热衷,对于面塑未来的命运,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面塑技艺发展必须保留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接纳新鲜事物;既要保留传统古典的泥塑、面塑技艺,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橡皮泥等原材料。
“我现在就不用面粉,也不用橡皮泥了,黏土更方便,它不裂口,干了过后还能保存很多年都不会烂。”陈中前边说边向我们展示着他的作品,黏土制作的作品摔在地上也不会坏。
2010年,陈中前带着作品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3年4月,陈中前的橡皮泥塑被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8月25日,陈中前参加了“四川技能大赛.第四届遂州技能人才暨遂宁市第八届农民工技能大赛”;2011年5月19日,陈中前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各种各样的荣誉没有让陈中前停下创作的脚步,在他的家人看来,这是陈中前一生都要坚持走下去的路。陈中前表示,能够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全媒体记者 邓雪莲 刘席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