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热点 >

有这种“选择困难症”的家长不用愁了 成渝联合发布全国首个科普研学服务标准-天天即时看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12-27 05:31:28

到大自然、进博物馆……近些年,“研学”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课外活动,很多还打着“科普”名号。但是,“研学热”背后也存在导师缺乏专业资质、课程缺乏目标体系等诸多乱象,对有需求的青少年和家长造成了较大困扰。

为了解决科普研学的规范化问题,12月26日,在第二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上,成都和重庆联合发布《成渝地区科普研学服务管理规范》,在全国范围内迈出了第一步。当天还为首批十家符合规范的成渝科普基地授牌。

为什么要发布《规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解决行业乱象  让青少年真正学到科学知识

研学很热闹,但家长最怕的是一阵热闹后,孩子回到家,一问三不知。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明霞提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参加了某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学生回到家,家长问起来今天一整天有什么收获?孩子只是说“吃了好吃的”。

为什么孩子在科普研学活动后没有收获?龚明霞总结了行业内的三个问题。一是导师缺乏资质。调研发现,成渝地区近四分之三的研学导师没有相应的科学专业背景,没有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能力。二是课程没有规范化,没有与学生年龄段相吻合,没有课程目标,走马观花,研学没有收获。三是师资比不合理,比如一个研学团队有一百多人,学生的体验感、实践机会不足。

这些问题重庆科普基地联合会秘书长丁一也有同感,他提到成渝地区目前从事科普研学的机构有上千家,尤其是“双减”之后,很多教培机构顺势转行做起了研学,“行业内的确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这不仅对家长来说很困扰,对于刚刚开始做研学的科普基地来说,因为缺乏行业标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没有参照,也很困惑。”

《规范》有哪些内容?

师资比确定为 1:25

基于成渝地区科普研学的各种乱象,第一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之后,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牵头,联合重庆科普基地联合会,历时一年调研两地科普基地,终于推出《成渝地区科普研学服务管理规范》。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制定《规范》没有可参照的范本。“所以规范制定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这些标准的制定。”龚明霞举例说,比如师资比的确定,到底是1:40,还是1:30?或者1:20、1:10呢?不能让机构们达不到,也不能门槛太低。最终这一比例确定为1:25,略高于目前的平均水平,对科普基地未来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不能让《规范》束之高阁,所以我们在制定时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辅以前瞻性。”龚明霞介绍,目前《规范》对场所要求、服务流程、人员配置、科普研学课程与线路、安全管理等八个方面做出了要求。

未来怎么执行《规范》?

树立榜样、表彰优秀、提供人才培训

当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重庆市南山植物园、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等十家科普基地获得了首批成渝地区科普研学基地授牌。它们也是首批符合《规范》的基地。

获得授牌的基地是科普研学行业内的榜样,“《规范》发布,可以让家长们以后在选择科普研学产品时,有所依据。”获得授牌后,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李军表示,对照各项要求,《规范》还将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除了当天授牌,树立行业榜样。为促进《规范》进一步落地,让家长们有更多优质选择,未来成渝两地还将合作评定更多的科普研学基地,推广一批优秀的课程,组织两地专家对科普从业人员进行更多优质培训。“当然《规范》也会在试运行中不断优化,除了此次发布的科普研学服务标准,今后还将推出其他的科普研学标准。”龚明霞说道。

标签: 服务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 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