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 川大教授这样剖析江姐“托孤遗书”精神内涵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封红岩英烈江竹筠留下的“托孤遗书”。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托孤遗书的核心要义。”6月19日,在江姐家乡自贡举行的“江姐与共产党人的气节风骨”研讨会上,四川大学档案馆馆毕玉教授向与会人士剖析了这封“托孤遗书”的精神内涵,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遗书写于1949年8月,当时她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英雄的革命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但也有温柔一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江姐最牵挂的除了革命事业,还有自己的孩子。
当时,由于监狱管控十分严密,江姐本没有机会弄到纸笔。所幸后来她趁看守不备,用一根偷偷藏起的竹筷磨尖当笔;又拆开棉被,把棉花烧成灰调制成墨水,才最终在一张草纸上完成。
遗书写好后,江姐又通过一名被策反的看守悄悄带出监狱,并辗转交给了表弟谭竹安,请他照顾自己与丈夫彭咏梧的孩子彭云。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毕玉看来,遗书既承载着江姐对亲人与家庭的真情实感,更传递出她坚定的理想信念。
艰难的铁窗生活,并没有磨灭江姐对真理与新知的渴望。她在遗书中写道: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一直是不断的学习,希望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
“她一直有着一种渴求真理、勤学善思的进取精神。”毕玉说,“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江姐一直是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与力行者,由于高中没读完,有的功课学起来很吃力,但他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成为了成绩优良的学生。”
纵观江姐一生,她始终保持关心他人、克勤克俭、朴实无华的作风操守。在遗书中,她叮嘱谭竹安,孩子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并对增加了谭竹安的家庭负担表达歉疚之情。
“江姐的遗书是写给亲人的,也是写给我们的,更是写给未来中国的,要继承和发扬江姐‘托孤遗书’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汲取前行力量。”毕玉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