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文化惠民增活力 文旅融合释潜力
近年来,高坪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旅+”和“+文旅”战略,以脱贫攻坚、项目攻坚为抓手,不断夯实文旅公共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文旅产业发展,全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突出服务效能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获得了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这个荣誉,我们走马镇以后的发展更有盼头了!”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公示发布“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拟命名名单”,高坪区走马镇榜上有名,12月20日,记者来到高坪区走马镇综合文化站,站前广场已有不少群众在进行体育锻炼、广场舞等活动。
来到二楼图书室和民情茶室里,村民们正在认真阅读、观看节目。据了解,该站所有功能室均对群众免费开放,是当地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培训学习、文艺演出的重要平台。金凤山村村民杜春秀告诉记者:“平时没得事,农闲的时候就来文化站,在这里看看书,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平时宣传活动,志愿服务也在这里开展,村上人居环境好、文化活动多、我们平时都喜欢到这里来。
据悉,在建设基层文化服务阵地的过程中,高坪区不断夯实“3+2”模式,以提升阵地服务效能为目标,在探索品牌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形成的区、乡、村+院、户“3+2”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增强服务吸引力,实现基层文化连点成线、以线聚面、全域开花,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高坪模式”。
高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艺术股股长何娟说:“我们将在全面加强城区文化‘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大力优化农村服务网络布局,做优‘文化大院’,做活‘文化中心户’,将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与旅游服务、乡村振兴、城乡建设统筹协调推进,并科学配置文化资源,拓展建设新型公共文化阵地,丰富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提质增效赋能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高坪区坚持“提质增效引领、跨界融合示范”的工作思路,积极融入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全力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坪模式”。在提升传统阵地上,新(改)建城市文化广场6处,提档升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91个。
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高坪”品牌
选竹、刮青、启篾、蒸煮、染色、分丝、编织……近日,记者在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的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非遗竹编车间内看到,30多名工人们正在忙生产,机器轰隆作响,一派繁忙景象。慈竹在艺人的巧手中变成薄如蝉翼的竹篾和细如发丝的竹丝,继而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竹艺术品。
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2009年,高坪区长乐镇(原斑竹乡)在辖区发展竹编产业,希望通过打造南充竹文化产业链,帮助当地老人、妇女、残疾人就业增收,但一直苦于缺少一个“领路人”。经过多次到眉山市青神县考察学习,考察人员认识了手艺精湛、颇有口碑的万学,并邀请她前来南充带当地群众们发展竹编产业。当天上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坪竹编传承人万学一边制作竹编工艺品,一边向村民介绍竹编的历史。
据了解,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的竹编工艺品,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如竹、藤、草、水葫芦等,沿袭了青神县编织古法,以自然的方式处理成型。从插花瓶,到装抽纸的竹盒,甚至是竹编的背包、酒罐、马灯……每一件都是美轮美奂的珍品,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几名工人,经这10多年发展。规模也慢慢扩大,现在车间里有好几十名工人。”万学告诉记者,高坪区斑竹竹艺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1000多万元,目前,全区已有700多名老人、妇女、残疾人通过学习竹编工艺年增收3万多元。
十三五期间,高坪坚持文化服务面向基层,着力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不仅让高坪区得天独厚的非遗文化资源“璀璨夺目”,还依托市级非遗“高坪竹编”,以“斑竹竹编公司”为载体,量身设计好学、易上手、见效快的工艺与实用相结合的竹编产品,带动以斑竹为中心的贫困户、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上千人从事竹子种植、竹编生产、竹子运输、产品加工、组织收购、产品包装、贮藏销售等产业链服务,真正把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办到了乡村,解决了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难问题。
积极促进文旅融合 推动持续发展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文化为旅游赋予深刻的内涵,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高坪区走马镇的璞缘文化大院,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扑面而来。园内建有黄辉文化传习馆、展示馆、文化长廊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并增设户外素质拓展区、儿童娱乐区、亲水体验区,不仅是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阵地,也是不少游客近郊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璞缘文化大院负责人谢洪军告诉记者:“璞缘文化大院占地100余亩,建筑古朴雅致,突出文化韵味,来到这里不仅有川东北耕读文化、黄辉文化的艺术熏陶,还有民俗餐饮、生态采摘的休闲体验,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惠民演出、志愿活动的阵地,可以说是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一步一景,景景生辉;百步一画,画画传情。走马镇文旅融合发展的背后,是致富增收模式的探索,是文化赋能的创新,更是传统旅游的华丽变身。在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下,以点串线,以点带面,不断激活全域旅游资源存量、开发全域旅游资源增量、串联全域旅游吸引要素,将把文旅融合的“交响曲”越奏越响,真正做到“小镇不大,风景如画”,为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
近年来,高坪以独特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快推进“全域旅游”,该区充分发挥参与南充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基础优势,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创建启动以来,共谋划项目42个,涉及区、乡镇、村、文化大院、景区、制度建设等多个层面,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分三年逐步有序实施,在原有五级框架体系内进行补充升级,构建起新的服务阵地体系。探索性地打造50个农家文化大院、70个文化中心户,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以巩固和提升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为抓手,强统筹、促融合、多方联动,采取‘1+N’横向联合模式。”高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带动群众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高坪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唐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