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小时记者当店长|跑堂一小时跑得口干舌燥,开业10来天就成网红,我在这家店里找到秘诀

来源: 小时新闻 时间: 2021-04-15 03:45:4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我在杭州创业已经有12年了,尝过了很多衢州菜馆,但最惦记的还是衢州街头的那些小吃,那才是家的味道。”在杭创业者林小龙最近在杭州城北的万达金街开了一家衢州风味的特色小吃店“衢隆味”。

这是他第一次涉足餐饮行业,却在开业的十多天里,成了万达金街上的网红店。每天中午、晚上店里食客爆满。

这里面有什么秘诀?

今天中午,小时新闻记者就在林小龙的“衢隆味”当了一次代理店长。

1】没有手艺的临时店长只能干跑堂

匆匆忙忙担心出错

城北的万达金街,可以说是附近一带的美食一条街。这条街上光衢州菜就有至少3家,但中午饭点的时候,整条街上,“衢隆味”的人气一点不输其他两家老店。

中午12点,小时新闻记者换上店里统一的工作服,戴上口罩,系上围裙,加入了店里忙碌的行列。

食客入店后都是自助点单的,而所有小吃和菜品都是现点现做的。不会手艺的记者,只能做起了跑菜小哥。

不到12点半,店里就坐满了,晚来的客人就要等座了。

来店里就餐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在附近的写字楼和产业园上班的。“他家的衢州小吃很地道的,同事推荐我们来的。”三四名白领小伙,趁着午休跑出来寻觅食。

“口味确实不一般。”嘬了一口衢州鸭头,温州小伙小关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他说过瘾。

店里的小吃采用的是明档制作和送餐的。

记者主要负责卤味档口的取餐和送餐。

卤味档口是最忙碌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店里目前有20多种卤味,除了大家最熟悉的衢州鸭头、兔头、鸭掌鸡爪外,还有卤豆腐干、猪耳朵、鸭脖、鸭翅等等。

最忙的时候,记者送完一趟回来,档口师傅已经装好了7、8份不同的卤味,看一眼订单,就要准确地送到食客的餐桌上,挺难。不过,还好,边上的跑堂小哥一直在指点,还会帮忙分担一些订单。送餐一个多小时,有些单子记者耽误了点时间,但没有出错。“你还有点做餐饮的天赋嘛。”体验结束时,老板林小龙半开玩笑地说。

忙碌的店里,有第一次来品尝的,也有从开业吃到现在的老食客了。“他们家主打的衢州小吃,既划算味道又好,种类也多,比下馆子来得方便。”钱姑娘说,最近她几乎每天到店里报到,每次点上三份小吃,就吃得饱饱的了,而且还天天不重样。

老板林小龙说,目前店里就有七八十种衢州风味小吃和衢州口味菜。“这些小吃就是衢州人从小吃到大的。”

其实,体验中,小时新闻记者觉得最艰难的就是,这些小吃实在太香了,看得人太馋了。以干饭人自居的记者,在送餐中,真的流了不少口水。

2】为什么这么快就成为网红

和小吃口味一样正宗的是店里的人

“正宗!”是所有食客给“衢隆味”小吃的统一评价。“比起好吃,我更喜欢这个评价。”林小龙说。

跑为了“正宗”这两个字,林小龙在衢州当地走了不少乡镇、村落,把一批村里小吃做得最好的叔叔阿姨带到了杭州。

“衢州卤味最有名的就是‘三头一掌’了,我在老家做了30多年了。”店里的卤味出自傅文昌师傅之手。他的卤味里放着54种香料,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我卤的鸭头、兔头不单单是衢州风味的辣,味很香,吃完嘴里还会回甘。”

以前,傅文昌的招牌“眼镜鸭头”,可是衢州龙游人从小吃到大的。两年多前,他关了自己开了30多年的小店,退了休。“当时很多人劝我再开下去,我感觉年纪大了,吃不消了。”

傅文昌说,之所以选择再出山,是被林小龙打动的。“小林来我们家找过我还几次,他说,很多在杭州的衢州年轻人都很想念家乡的味道,想把正宗的衢州小吃发扬光大。”

同样,在店里做小笼包的叶素琴阿姨也和傅文昌一样,想把家乡的味道,带到杭州来。叶阿姨做的小笼包,皮薄馅大,口味极佳。

“我们家从我爷爷辈,就是做小吃的,传到我儿子这代,有很多很多年了。”叶阿姨今年60岁,在老家还有一家店开着。

“我们是来帮小林的。”这是店里制作小吃的叔叔阿姨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在他们眼里,他们不是来打工的,而是来帮一个衢州小伙完成梦想的。

3】有个姑娘晚上8点多来吃饭

一口咬下去,眼眶红了:“这是妈妈的味道”

忙碌的餐点过后,店里的阿姨们包起了衢州传统的清明粿。

“现在的艾草是最好的,馅的选料是衢州寄来的。山上跑的土猪肉、自家晒的笋干、自己种的辣椒……这才有衢州味道。”阿姨们包得很仔细。“店里的粿味道要好,卖相也要好。”一位阿姨说,这些天里,遇到了不少来店里吃饭的衢州老乡,年轻人居多。

“他们比我的孩子小一点,特别是晚上,看到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吃饭,蛮心疼的。”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前两天她给一个小姑娘端菜过去,小姑娘吃了一个米粿,眼眶都有些红了。“她说,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阿姨说,那个姑娘来的时候已经蛮晚了,快晚上9点了,看起来人不大高兴,也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她点了米粿、衢州炒粉干,还有一份水晶糕,我给她拿过去,她咬了一口米粿,就想哭了。”阿姨说,那个时候看得她都有点心疼:“年轻人打拼不容易,这么晚了也没吃上饭,要是家里妈妈知道的话,肯定要心疼的呀,希望这些从家乡来的味道,可以让她好受一些。”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标签: 小时 记者 店长 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