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同安王洛宾”用闽南话诵读经典 研究民谚传承地方文化
苏乾坤是同安双溪讲古场的“讲古仙”。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黄文水 通讯员 张荣森 林文足)“人阮同安好所在,三面环山一面海,英哥番薯文昌鱼,冰糖气味的龙眼。”在同安双溪讲古场,经常能见到一位老者精神矍铄,用闽南话诵读经典。他就是88岁的双溪讲古场“讲古仙”苏乾坤,被称为“同安王洛宾”。
苏乾坤不仅在同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双溪讲古场常态化开讲地方党史等,几十年来还致力于同安民间歌谣、谚语、地方掌故的收集、传唱,长期担任本报闽南话公益班的义务讲师,普及闽南方言。
每堂讲座都认真备课 88岁思维清晰一丝不苟
昨天,记者见到苏乾坤时,他手上的一本《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他拿出一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这是我讲座的素材,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备课。”
虽已88岁高龄,苏乾坤仍思维清晰,做事一丝不苟。他说,为了备好课,还特地请在中学当地理老师的儿媳帮忙查阅、打印资料。
“唱红歌、背红诗、学党史。”苏乾坤自豪地说,几十年前他就是同安木器厂的政治宣传员,两年前受聘担任同安双溪讲古场的“讲古仙”后,经常在讲座中讲述党史故事、用闽南话诵读毛泽东诗词,传承红色经典作品。
从10年前开始,苏乾坤担任了本报闽南话公益班的义务讲师,每周六到中山路局口街教授闽南话,来回3个小时,多年来风雨无阻。苏乾坤一辈子在同安生活,是名副其实的“同安通”,对闽南方言、闽南童谣、地方典故、同安古街巷等都有研究。
同安区委文明办与厦门晚报共同开办“双溪讲古场”已有两年,是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头戏,同步成立同安“讲古仙”志愿服务队,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讲好同安故事,发挥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
创作歌谣呼吁关注本土 研究民谚传承地方文化
苏乾坤专注于搜集民间故事,创作民间歌谣,传承地方文化。
“第一好景鼓浪屿,鼓浪洞天海中浮,北有鹭江南太武,海埔钓鱼洗身躯。第二好景白鹿洞,白鹿含烟白茫茫,热天石洞真清爽,四面八方真有风。”苏乾坤原创的这首《厦门八景歌》,曾在厦门市闽南童谣征集大赛中获二等奖。
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本土物产文昌鱼、溪鰛鱼等,苏乾坤特地创作了一首《文昌鱼》。他说,同安人很有福气,过去能吃到“生文昌鱼煎豆豉”。他回忆街市兜售文昌鱼的场景:“每天下午四点时,竹筐底鱼跳未离,蚌壳挖起文昌鱼,自带小秤有一支。”现在文昌鱼比较难见了,他又充满憧憬:“百万鱼苗放海去,相信再过无久时,再演一幕重头戏,生文昌鱼煎豆豉。”
日常传习闽南话、地方谚语的苏乾坤,对同安方言典故和民间谚语很有研究,特别是气象谚语。他说,“惊蛰黄豆发翅”的意思是惊蛰节气过后,黄豆长出嫩芽,就像翅膀一样;“春霜三早透,田里要种豆”,意为立春过后连续三个早上下霜,那年可能有旱情,需要种植豆类等耐寒作物。还有“立夏小满,雨水相赶”,苏乾坤解释说,立夏和小满这两个节气多雨水,像赶集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