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难忘今宵》和上海群文工作有关?这本书里有答案

来源: 解放网/上观新闻 时间: 2021-12-28 20:18:30

摘要:《上海市志》第一次将《群文志》列入,见证着上海群文工作重要性的提升。

话剧《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首演在何处?《咱们工人有力量》《难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从何而来?群众文艺从何而起,历经了怎样的变迁?翻开最新出版的《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群众文艺卷(1978-2010)》(以下简称《群文志》)都能找到答案。12月28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5周年座谈会暨《群文志》发行仪式在市群艺馆举行。《上海市志》第一次将《群文志》列入,也见证着上海群文工作重要性的提升。

《群文志》编纂历时9年,荟萃了1978年至201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珍贵资料,正文计92万余字,版面文字140多万字,包含197张彩图,105张插图,86张表格。篇章内容包括序、凡例、概述、目录、大事记、机构与场馆、组织、创作、活动、研究与普及、事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物、专记、编后记、附录、附表等。

为保证资料的全面、翔实、真实性,编纂团队在面向市级相关部门征集的基础上,反复走访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文化年鉴办公室等翻阅查找相关资料,并从1978年至2010年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重要报纸和相关网站中查找群文活动信息,同时拜访老群文人员,记录口述历史。

“以往常有群文人感慨,干了一辈子,回过头什么都没有。过去没有留存档案的意识,再加上机构合并、搬家多,资料遗失很多。”市群艺馆副馆长、《群众文艺卷》总纂吴榕美深感编纂工作的艰辛。志书要求准确,所有出现过的人名、作品名都要统一,工作量浩如烟海。胡蕴琪获群星奖的舞蹈《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名字特殊,在初稿中好几处都写作《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编者不放心,特意打了电话向作者求证,才发现“二二三四”的版本是正确的。《奶奶的香水》缺少创作者和演员名字,资料遍寻不着,也是到处打电话才补上的。“有时一个名字要打十几二十个电话,我们为了志书的真实完整尽最大努力。”吴榕美说。

《群文志》作为独特而重要的史料,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这一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全貌,再现了群众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几代群文人的奋斗历程。通过《群文志》可以发现,历届央视春晚的结束曲《难忘今宵》最早是在参加上海的群文比赛活动时被发掘的。1985年12月至1986年2月,针对当时港台地区流行歌曲“一统天下”局面,由市群艺馆策划发起,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社、市文化局举行了首届以“通俗歌曲”命名的创作演唱比赛,全国各地著名作词、作曲家、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工作者投稿,最终在2万余件应征作品中选出40首作品,其中就包括《难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等。

《群文志》主笔之一陈起众通过编纂发现,上海的群文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上海在全国最早也最完善地实现了群众文化网络体系,最早形成了群文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群文发展的制度,推动群文活动从室内走到室外,从小文化到大文化,形成当下丰富多元的群众文化局面。

“1978年到2010年是改革开放后变化发展最大的时期,公共文化从百废待兴走向丰富多彩,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上海各级政府对群文工作的投入过程和创作团队积累过程,可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变化和发展。”吴榕美说。

《群文志》包含了近百位参与者的心血。为了赶在年底前出版,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纂,很多人这两年放弃了周末、节假日,甚至春节假期都在编。《群文志》评议专家组专家曹伟明认为,志书的编纂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今后发展的里程碑。志书出版后,将成为今后群文工作的生动教材。专家同时提醒,未来群文人应注重完整保存资料,为下一轮编纂工作做积累。

元旦将近,市群艺馆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各种面向市民的特色活动,12月30日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建馆65周年,也是新馆建成10周年。回首历史,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馆舍经历了多次搬迁,功能定位与时俱进,这些也记录在《群文志》中。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介绍,65年来,市群艺馆逐步由独立活动主体向面向社会、统筹各方、服务大众的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司令部”转变,随着近年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成功开拓,未来群艺馆、文化馆要成为全民终身美育学校。

标签: 今宵 这本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