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五老”听故事丨长坪山上听“金子”发光的故事
四川在线记者 蒲南溪
人物名片
雷华祥
南部县光华乡(现仪陇县光华乡)人,出生于1932年,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5月至1953年7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服役108军工兵二连。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转业后,任四川省交通厅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南部工程队队长(现南充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局南部管理段),1981年任该工程队党委书记,1992年退休。
故事
“三斤重的棉衣、零下四十多度……”回忆六十多年前的朝鲜战场,雷华祥印象最深的是寒冷。清明前夕,小雨伴着微凉的空气,八十九岁的雷华祥站在南部县长坪山烈士陵园前,向前来纪念凭吊先烈的各界人士讲述他的战斗经历。
六十多年前参加的那场战役,雷华祥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分量却很重。回国后,他做过收发员、参谋员、航道工程队队长。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点点滴滴的真诚付出,雷华祥把“保家卫国”的信念熔炼成“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战友们的尸体,比钢还重
雷华祥记得很清楚,1953年1月1日下午,二十出头的他来到南部县征兵处。
“你识字吗?”征兵的人问。
“我认字,当过文书的!”他连忙答道。
雷华祥当即入伍,为接下来应征的人书写名册。不多久,南部县的志愿军部队开拔。他们乘坐卡车、火车辗转到达丹东,再由丹东一路夜行进入朝鲜。“敌人们都是机械化运输,我们只有靠双脚走路。白天不敢走,只能趁晚上在小树林里隐蔽穿行。”
真正进入战场,雷华祥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军工兵二连的经历。他们接到的任务是为某军修建指挥部,部队驻扎在乌川里鱼引山,海拔一千多米。雷华祥和战友要翻过鱼引山去扛钢材,打工事。
“一路上有美军三架F-80轮番轰炸,我们就在山坡上卧倒躲避。”雷华祥说,他当时扛着四米长、两公分粗的两根螺纹钢,本来就走得吃力,轰炸更让搬运进行得既惊险又缓慢。
然而回到营地,眼前的一幕才真正刺痛了他们的心。由于轰炸,营地的防空洞变成了两个大坑,留守的八位战友全部牺牲。雷华祥甚至来不及伤心,就被班长派去领八个装尸袋。
天快黑了。雷华祥扛着战友的尸骨往山上的松树林走去。“自从来到战场,我们战友之间经常都开玩笑,不晓得哪天就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当时松树林的雪特别厚,雪下面是一米多的冻土,根本没时间没办法让战友们入土为安。“早上还在一起的战友,几小时后就没了呼吸。我觉得肩上的他们比螺纹钢还沉重。”
“金子”在收发室也会发光
战场上九死一生,1953年9月15日,雷华祥随部队渡过图们江,回到祖国,到安徽蚌埠驻扎,在炮兵司令部当参谋。三十二岁那年,他接到一个新任务。
“说得好听点是被派到了通讯科,其实就是到部队大门的收发室,负责文件、报纸、包裹的收取派发。”雷华祥有点不适应,但他很快给自己树立了信心,“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信心不是说说而已,“先把房子打扫干净。”雷华祥在打扫和整理的过程中,有了意外的发现。
那时候有很多从外面送到部队的信,因为收件人信息不详或错漏,这些寄托深重情意的家信变成了无法送达的“死信”。雷华祥心中一动,“既然我到收发室工作了,那送信就是我的本职工作。”他利用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机会,走访家属,终于把一封封“死信”中鲜活的情感送达。不仅如此,由于部队驻扎地距城镇较远,雷华祥开始为部队军人军属代收代寄信件和包裹。
“守大门就守大门,为什么不务正业!?”没想到,雷华祥的创新工作方法招来了部队领导的开会批评。满以为会遭受处分,但这时有关雷华祥的一张张大字报贴上了布告栏。出乎意料,大字报上全是为雷华祥叫好的声音,“他们都说我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洪水是“猛兽”,指挥救援更是一场硬仗
结束收发室工作后,雷华祥在部队内,陆续做过卫生科管理员、招待所所长、后勤参谋、修建营房、整理敌伪资料等多种工作。直到1978年,雷华祥转业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又是全新的工作岗位。
“任务重,工资并不高。”雷华祥的新职务是四川省交通厅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南部工程队队长,冬天要把河道刨深,用的是装尿素的编织袋做衣服,每天补贴两斤大米。
但更大的考验则是1981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水淹到了城区的二层楼以上,救援船浮到了南部县川剧团宿舍的房顶上。“洪水猛兽就像敌人,抢险救援就像一场战斗的指挥布置。”雷华祥指挥24艘救援船、3艘小木船在城区、满福坝等地进行救援。
“那次洪灾没有人员伤亡,我感觉对得起人民了。”雷华祥翻出了当时的救援记录,颇具年代感的档案保存完好,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八一年七月十一至十二日连下大雨……共救人1054人、生猪80头、粮食3吨、木料18立方、盐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