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三线精神·四川印记|④见证 九旬“三线人”话当年:从北京到德阳,不悔当年“三线行”

来源: 四川在线 时间: 2021-08-19 12:16:23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93岁的王政全,住在德阳城北的一个小区里,至今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耳聪目明。8月9日上午,四川在线记者登门拜访时,老人还独自坐电梯下楼迎接。

王政全

老人原籍北京,在德阳工作生活了60多年,是“重装之都”德阳工业发展完整历程的亲历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在德阳布点建设西南重型机器厂(后更名第二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后更名东方电机厂)。三线建设开始后,二重、东电续建工程整体纳入,并开工建设东方汽轮机厂,迁建东方电工机械厂等企业。

其间,王政全参与了东方电机厂筹建工作,后长期担任东电武装部副部长。在老人家里,沉淀半个多世纪的往事,随着他的讲述逐渐展开。

1949年3月,王政全入伍到第四野战军41军;1955年,已经被授予少尉军衔的他,转业进入北京第十一研究所担任行政科科员。“在部队的时候,我就习惯了东奔西跑,所以1958年上级安排来德阳,我二话没说就和妻子收拾行李坐上了火车。”王政全当年29岁,让他没想到的是,德阳从此“日久他乡成故乡”,对“三线行”却从未有过后悔。

1958年10月13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的开工报道

1958年6月到达德阳,10月东方电机前身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破土动工,这期间,王政全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包括职工和亲属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需求。“如果说东电和二重开工,给德阳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那我们的工作就是基础的基础。”

1958年10月13日下午,开工典礼现场

来到西南小城,白手起家搞工业,王政全等人面临重重困难。“刚到德阳时,城里几乎没有汽车,我们的行李是用马车运输的,运粮运油也靠马车。后来随着基础建设逐渐展开,才慢慢给德阳调拨了一些车辆。”

1958年6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请批准西南重型机器厂等厂址及德阳工业区厂址的报告》

大批建设者涌入德阳,给小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让居住空间捉襟见肘。王政全介绍,尽管1958年便开工建设了两座家属楼、四座单身宿舍,仍远远无法满足规划中的4000名职工所需。他在筹备处行政组,常常为吃和住的问题跑去找当时的德阳县委、县政府,通过后者协调争取到迁走的成都420厂部的场地和所有家具;在职工宿舍尚未完工时,又协调安排了哈尔滨电机厂对口援建的职工在县城四条街住宿。

1959年3月27日,生产出第一台7千瓦异步电动机

据王政全回忆,当时的德阳县,只有一台柴油机发电。电力不足,电灯发红,他从北京带来的收音机都无法用。为此,厂里率先引进了列车发电站,一方面向厂输送电源,一方面也向德阳重要的用电机构供电。“现在来看,一台列车电站,容量仅数千千瓦,很不起眼;但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对于德阳却是不可小觑的动力源泉。一台2500千瓦的列车电站,可供近10万人口城市的全部生活用电。”

1959年11月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报批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计划任务书》

无论条件多艰苦,大家都努力保护着设备和生产能力。“开工当天,来参加仪式的干部吃饭,都是自己拿着碗筷,从放在地上的盆里自己打来吃。”王政全说,在一缺厂房、二缺设备、三缺工人的情况下,老一辈东方电机创业者各显神通,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硬是在民房里生产出了第一台7千瓦笼式异步电动机。

厂房陆续建起来、设备陆续安装到位后,急需的大电机厂房还未建好,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和早日批量生产,大家把已初具规模的中型厂房作为生产车间,依靠人力安装小型设备;还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在大电机厂房顶上临时立起四根水泥柱,再把大立车安装起来以解决大件加工的问题。“大家只有一个念头:要克服一切困难,早日把工厂建成,生产出发电设备,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王政全说。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