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在成都一起探讨:诗歌可以成为城市美学最好的表达方式丨聚焦成都国际诗歌周㉛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1-12-19 23:02:47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成博 肖姗姗

12月19日下午,作为第五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重要内容,一场以“城市美学的诗意表达”为主题的交流会举行,参与此次诗歌周的部分中外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这一主题畅谈了一下午。

参与诗歌周的诗人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同一的一个话题,表达出了丰富且多元的感受与思考。

作为交流会的主持人,《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城市美学是一个新兴事物,在本届诗歌周活动,设置关于这样一个话题的探讨,正呈现出成都举办的诗歌周活动的“当下性”。“在城市发展这样一个不可逆过程中,这也是当下诗歌所需要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

诗歌是城市美学形象最好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美学成为一个热词,除了追求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更对这个过程中的审美品位体现有着强烈需求,也因此出现了诸多人们热衷和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本届诗歌周的主题是“世界时间上的李白与杜甫”,巧合的是,这两人,从某种意义来说,或许就是拥有“网红气质”的成都最早的有名气的城市美学的书写者和宣传者。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李白和杜甫在千年前写下的关于成都著名诗篇。跨越时空,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成都,早已不是李白、杜甫笔下的模样。但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要直接了解成都,依然总会想到用这样两句诗。

“我想,这正说明诗歌可以成为一座城市最好的记载和表达。”来四川本土的诗人王志国如此感叹。

这样的说法,引发了在场不少诗人的共鸣。实际上,就在前天晚上开幕式表演上,又再一次将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以舞台艺术表达来呈现成都的城市形象和气质。

参会的外国诗人,也从另一个文化背景下来表达同样的观点。“李白和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作被广泛翻译到世界各地。”来自俄罗斯的诗人安娜表示,自己的儿子,如今在湖南上学,非常喜爱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不管是自己还是儿子,都曾通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了解中国。安娜说,这一次前来成都参加活动,儿子与自己同行,也是想要看看在所崇拜的诗人们曾经描写过的成都究竟是什么样。“我想,这是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人、了解社会最好的渠道。”

“所以,当我们谈到成都的时候,会想到很多诗人对于成都的呈现,他们的诗歌活动,甚至很多与诗歌有关的空间,都是对于成都的诗意性的符号表达。”康伟说。

城市美学与诗歌艺术互相滋养和成就

从古至今,诗人们用饱含情感和诗意的笔触描写成都,不可否认,也正是成都独特的美学气质,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才有了这些千古诗作。

参会嘉宾、《草堂》诗刊编辑部主任桑眉,也是此次活动组委会成员之一。她解释,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议题。在她看来,其实,城市建筑是生硬的,而诗人的创作则赋予其柔软的部分。“诗人所要做的,是要保持对城市的好奇心,在这之中把我们的感情倾泻出来,不论是发掘也好,创造也好,表达出诗人的诗意和感情。”

“每个城市不管古老还是新生,都有独自的美学意义和诗意表达,就需要诗人去发挖掘、去发现。”诗人陈安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感而发,曾经生活在北方,感受北方的苍茫、粗狂之美,后来又回到南方,感受南方的温柔、细腻之美,完全不同的城市美学,给予她不同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交流会上,诗人马嘶用了四个关键词来描绘所生活并热爱着的成都的独有美学——文态、生态、形态、业态。

马嘶解释: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流传至今的文态造就了成都在所拥有的独特的气质;可以看见雪山的城市、公园里的城市,这是成都的城市生态;传统与现代并存,东方美学中彰显巴蜀地域性,这是成都的城市形态;既有安逸生活,也创新奋进,这是成都的业态。“我想,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如今成都的城市美学,是如此独特。”

青年诗人吴宛真,也是一名基层工作者,从事工作与城乡美学正打造息息相关。

“在小时候我读李白的诗歌,或许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当我亲自所见所闻,才能理解这些诗歌的画面感和艺术感。”吴宛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谈到在如今,李白所创作的这些充满美学的诗歌,也会成为在对田园进行打造时会借鉴的文本。“未来,我想下一代诗人,再谈起城市美学,或许会有更丰富的理解。”

活动主办方供图

标签: 诗歌 最好的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