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导读 >

艾莲、胡志红周末开讲 解密“生态文学”的美学基因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 2022-01-16 11:02:53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如今,“生态文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文学类别。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等等生态文学经典,给现代人别样的精神滋养。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大众对生态文学还存在着一些误读,比如很多人认为生态文学就是“生态”和“文学”的简单叠加。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相对新生的文学力量,生态文学是如何兴起的?我们该如何定义“生态文学”?生态文学与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如何将生态文学的理念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构筑“另一种生活方式”?1月15日,“生态文学:一种生活方式与美学”讲座在成都开讲。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艾莲教授,以“生态文学”为线索,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精彩讨论,带领读者走入一个生机勃勃的美学世界。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丹曾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主办,华润置地未来之城 · 未来读书会协办。

什么是生态文学?在当天的讲座中,胡志红从自己所著的《生态文学讲读》开讲,将答案娓娓道来。回溯历史,人们会发现,尽管在人类文明中文学的生态根脉历史悠久,但作为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学文类却大致发轫于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西方新兴工业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型文学产儿。随着全球生态形势的变化,长期默默无闻的生态文学异军突起,对主流社会生存范式发起了较为全面、深刻,又颇具想象力的回应,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生态转型的一支重要文化力量。当今的世界生态文学生机勃勃,体裁驳杂、文风多变,但总体都聚焦非人类自然世界,追求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世界之间的永续和谐共生。在胡志红看来,通过欣赏文体多样、风格迥异、思想多元的生态作品,有助于唤醒人们沉睡的生态良知,培育其自觉的生态意识,提升其生态审美能力,塑造其健全的生态人格,进而推动构建美丽、和谐、包容、永续的世界生态共同体。

在当天的讲座中,梭罗也被两位嘉宾频频提及。作为一名生态文学家,梭罗还是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而且是被广泛认可的。《瓦尔登湖》等经典作品,既被认为是生态文学经典,也属于博物学经典。

近年来,艾莲教授就专注于博物书写的研究。在当天的讲座中,她也就博物书写进行了答疑解惑。如今博物学在普通民众当中有越来越多的热情实践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实践获得了新的可能性。比如,艾莲提到,当下,不少公众就通过“识花”等软件来了解植物。

在博物学文化影响下,出现了一类非常精彩的写作,这个写作就叫做博物写作。博物写作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西方博物学经典著作,比如法国布丰的《博物志》、法布尔的《昆虫记》,美国梭罗的《瓦尔登湖》等,基于对自然的科学观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进行描述。

对于成都读者,这样的博物写作并不陌生。在讲座现场,艾莲将这样的例子信手拈来。她举例,在洁尘去年新出的随笔集《一朵深渊色》中,洁尘把80多种植物分为《春:猛虎细嗅蔷薇》《夏:芬芳悱恻的胸怀》《秋:剪破清空》《冬:同一时间的温柔和绝望》4辑。书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主题,但洁尘却不深究一朵花背后的植物学意义,更多的是情绪、告白和思考,并将之归结为写给植物的“情书”。在艾莲看来,书里的文字,处处给人惊喜。“‘它们开了,先是一朵,一朵,再一朵;然后啪的一下,像小姐终于忍耐不住发了脾气,一觉醒来就全开了。’读到此处,你可以感受到,这些花朵开得多么灿烂、繁盛。”

阿来、蒋蓝、孙海、沈尤等也都有这类的博物书写。“有人认为,这样的博物书写好像抒情太多、观察太少。实际并不是,如果你去读梭罗的《野果》,会发现里面同样有很多对人文情怀的抒发。”实际上,当代的博物写作文体多样,包括报道文学、日记、生活手札、散文、散文诗、诗歌、小说等等。除了博物学著作,还有科技哲学类博物写作,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同时不乏深厚的自然情感及优美的文字。

艾莲还推荐读者多读读这类书籍,“这些书写和我们的生活是关联起来的,是和我们生活一枯一荣结合在一起的。只要读了,一旦‘入坑’,会一往而深,难以自拔。”

当天,两位嘉宾还就女性生态作家的创作、人文精神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等做了精彩的讨论和分享。

(主办方供图)

标签: 美学 基因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