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全力推进“四权”改革落实落地
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兴庆区大力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把“四权”改革作为目前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作为长远必须打好的“硬基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扎实推进用水权改革,实现“节水增效”。全面摸排,合理分配用水量。农业用水坚持适水种植,量水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建立河湖湿地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兴庆区主要河湖湿地生态水量保障目标及管控方案》,科学核算水资源承载能力;城乡生活用水依照兴庆区“互联网+城乡供水”工作任务,兴庆区城乡生活供水保障率达到100%;工业用水按照兴庆区产业发展规划用水需求,实现工业用水集约化利用。靶向发力,精准核定用水权。进一步明确兴庆区各乡镇用水权益,科学核定取用水户确权水量。2021年起全面清查用水“黑户企业”,建立用水企业名录。实现在2022年年底前用水权确权全覆盖。创新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制度,明确评估区域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和项目准入制度。推行取水许可证电子证照改革。合力确定用水价。按照自治区用水权交易基准价指导意见,制定兴庆区区域间、行业间、灌域间、用水户间用水权交易基准价。推进用水权商品化,实行用水单位有偿取得用水权,不免除其依法缴纳相关税费义务。对用水权水价进行分类改革。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制定《兴庆区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建立兴庆区级水权交易平台。在2022年年底前建立兴庆区用水权收储调控制度。探索建立节水改造及用水权收储交易投资融资机制。按照“谁节水谁收益,谁交易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农业用水权交易收益分配机制,并按一定比例分配交易收益。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到2024年年底,引扬黄灌区干渠直开口监测计量达到95%,末级渠系监测计量率达到90%。加强水行政执法力量与综合执法改革有限衔接,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扎实推进土地权改革,着力“盘活增值”。加强用地规划管控。配合银川市完成城、镇(乡)、村土地类型、用途、边界。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规划“留白”机制,预留弹性科级。深入推进土地确权。在两乡两镇36个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回头看”,解决纠纷承包地、涉权属争议等农用地确权登记问题,实现应确尽确、不留“死角”。开展农村宅基地基本信息摸底调查,建立没存宅基地数据库。对月牙湖乡等生态移民迁入区农民集体使用的国有农用地,参照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办法进行确权登记。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摸底,查清所有地块坐落、四至、权属、性质,依法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建设用地予以确权,对确权登记颁证应颁尽颁。推进城乡闲置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对供而未建、用而未尽、建而未投等土地采取限期开发、征收土地闲置费、失信惩戒、无偿收回等方式盘活利用,调剂使用批而未供土地。将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丘,以乡(镇)为主体,坚持以水定地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荒则荒。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入市交易。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依托自然资源执法综合监管平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推进纪委监委、司法公安、自然资源协作配合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扎实推进排污权改革,强化“降污增益”。梳理核查兴庆区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情况。对辖区范围内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全部排污单位进行全面排查,确定实行排污许可、确权的排放源单位清单,梳理清楚已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数量、种类等。梳理核查兴庆区已备案登记企业情况。继续推进全区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梳理清楚已备案登记排污企业情况,将企业由备案登记向发放排污许可证转变。配合银川市政府开展排污权确权工作。对照“十四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结合行业污染治理水平、企业减排潜力等因素,配合银川市政府核定兴庆区排污单位初始排放权、可交易排污权、新增排污权。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机制。配合银川市政府,在环境容量容许的前提下,按照相应政策获取排污权。开展排污权储备工作。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向区委、政府汇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情况,争取成立兴庆区级排污权储备机构,负责排污权收储及管理工作,落实专职工作人员。
扎实推进山林权改革,确保“植绿增绿”。推进山林地确权登记。依据兴庆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国土空间规划和2020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调查结果,全面摸清兴庆区林地、草地资源数量、重叠情况以及权属等,理清山林资源地类界线。放活山林地经营权。鼓励支持农户开展山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通过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绿化主体和经营主体。推进建立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探索碳汇林交易。配合开展林业资源价值评估,建立制度机制和评测体系,将山林权交易纳入银川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森林碳汇,探索推进森林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建立市场化植绿增绿新机制。按照“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思路,制定扶持林产业发展政策举措,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高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探索“以地换林”新路径,探索林地综合利用、发展生态旅游、异地配套建设用地等盈利模式,鼓励工商企业以独资、合作、股份制以及PPP模式投资国土绿化、荒山造林、生态修复等。健全林业服务管理体系。优化一线林业技术人员结构和供给,引导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配齐配强乡镇技术人员。加强林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打造一批“土专家”“林秀才”队伍,力争在每个乡镇配备3-5名。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林长制,构建“一林一长”林体管理责任体系,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