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聚焦 >

震区手记 | 零下10摄氏度,在废墟中与居民围炉取暖-世界速看

来源: 南方plus 时间: 2023-02-12 12:38:01

在土耳其震区,一切都似乎是破碎的,包括时间。


(相关资料图)

从2月10日起,记者跟随救援队来到土耳其阿达纳省的马拉蒂亚市(Malatya)。这座土耳其东南部的小城市里,地震中有超过200座楼房化为废墟,很多人被埋在瓦砾里,更多的人失去亲人、无家可归。

在每一处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坍塌位置里,队员们如果打算要决定搜救,就要做好彻夜工作的准备,直到搜寻到幸存者或者遇难者遗体,任务方止。

在马拉蒂亚城里受灾严重的伊南努街上,一段几百米的道路上,就有数栋房屋倒塌,大量废墟出现在街道的一个个网格中。为了安全,当地房屋内的人员已从居民楼内撤离。居民们有条件者会投奔到外省亲戚家中,选择留守者搬到了街面上AFAD所搭起的临时帐篷内。

未倒塌的房屋并不代表安全。不少楼房已然出现了大量裂痕和倾斜,而余震始终未停。在搜救现场,队员们常常会在需要作业废墟旁的门把手和门牌匾上放上几瓶矿泉水,要是水瓶倒了,意味着楼房可能出现了晃动。

地震发生时,是当地凌晨4时,不少人仍在睡梦之中。而倒塌的房屋,不少是年岁已久的民宅和公寓。房子塌了,生命被掩埋。如今,人们赶到这里夜以继日,正是希望先迅速在一个个废墟中排查出生命的线索,再以最快的时间,尝试营救。

在这里,为了帮助中国救援队伍能够快速在灾区中开展工作,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影响搜救进度, 当地华人和会说中文的土耳其人联合起来,化身志愿者进驻灾区,衔接救援队伍和当地的工作。

来自广东的六名队员被编至第六队中,队伍中的翻译志愿者Makif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李明翰”,这名胖胖的土耳其男孩曾在武汉大学留学,后在广州客村居住工作过4年,尽管已经回家多年,但Makif至今仍记得,自己常常会到电视塔(小蛮腰)和珠江边散步,“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马拉蒂亚深夜,温度常常会下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在一个个救灾点前,人们聚在火堆边一边等待,一边等待废墟中的消息。

身着蓝色服装的救援队员,这些天,成了这座城市街上少有的亮色。在土耳其,人们对于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们十分热情。不论你身处在哪个街区,见身着救援服装的来客,土耳其当地人往往无比热情,会主动上前招呼,来火炉边烤火,并送上当地的一种热茶。

救灾点上,补给正在越加充足,有当地百姓会自发做好薄饼,并开上面包车,一条条街道走街串巷,送到仍在废墟上忙碌的人手中。由于餐食在室外很容易冷掉,大家就把薄饼放到火堆上温热,再送入肚中算是补充能量。

当得知你来自中国之后,当地群众百姓常常会竖起大拇指,并邀请你来一张合影。当地向导告诉记者,土耳其人很热情,这里的年轻人也热爱TikTok、Ins等社交网络,他们乐于分享与朋友的照片。当他们找你合照的时候,那么,你们就是朋友了。

这种热情,也让救援者们温暖无比,有了战胜寒冷和灾情的勇气,他们一个点搜完,就搜下一个点,一个塌楼破拆完,就转至下一处破拆点。

在此处奋战的广东东莞救援队,一天之内,转场三处废墟,连着一干就是16个小时。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在现场,我们目睹了因为队员只身进入废墟而遇到危险,也见证了队员们因为过于劳累瘫坐雪地,但寻找生命的信念,却从未动摇,队员们常常说的那句,“我们在这里耽搁一秒钟,他们就要多在下面多受罪一秒钟。”

2月10日的一天里,蓝天救援队在土耳其马拉蒂亚共搜寻到2名幸存者和10具遇难者遗体。遇难数字仍在增长,救援的黄金时间也在远去,人们仍在竭力追赶时间。

南方日报、南方+特派记者 徐勉 张晋 吴明 董天健

后方联动记者 杨琼

统筹:吴扬 曹嫒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