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聚焦 >

野生蚯蚓电捕乱象调查:已形成产业链,机器及成品可轻松网购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23-02-17 10:37:54

“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日前,“打击电捕蚯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将人们的目光引向这个领域。

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物种,通过在土壤中穿行掘穴,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水资源利用效率等,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蚯蚓的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还能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降解,促进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平衡和稳定土壤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专家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蚯蚓(又称“地龙”)巨大的药用价值和蚯蚓干价格飙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计生态后果的猎捕行为不仅导致蚯蚓减少,也可能影响其他动物及整个食物网的完整性,进而影响土壤健康和粮食供应。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快完善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保护野生蚯蚓尽快纳入到明确条文中,让监管有法可依。 


【资料图】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电捕野生蚯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有卖家在网上出售由农户机器电捕的“纯野生地龙干”,还有人售卖电捕机器。在短视频平台,“农村人学会它,一天能挣好几千”“抓蚯蚓的一天八十斤,不能外出打工都能做这个”等营销话术屡有出现。

背景:野生蚯蚓遭“灭绝式”捕捉 

日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章节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保护蚯蚓对于保护土壤有什么重要意义?

南都记者注意到,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曾指出,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物种,通过在土壤中穿行掘穴,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水资源利用效率等,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蚯蚓的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还能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降解,促进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平衡和稳定土壤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蚯蚓也作为一种中药材而备受欢迎。南都记者了解到,在古籍《本草纲目》中,就已有关于地龙的详细药用记载。在《中国药典》中,记录了四种蚯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分别为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和栉盲环毛蚓,将它们干燥后就称为“地龙”,具有通经活络、降血压、止咳平喘等功效。其中,参环毛蚓的干燥体被称为“广地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其他三种则被称为“沪地龙”(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赵琦告诉南都记者,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不少药厂会收购蚯蚓干,从蚯蚓体内提取的蚓激酶也具有一定临床药用价值。

随着“地龙”的药用价值广为流传,近年来,一些地区电捕野生蚯蚓的行为变得越发猖獗。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受蚯蚓制成的“地龙干”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地区出现电捕野生蚯蚓现象,不法分子利用“地龙仪”“电蚯蚓机”等仪器设备,对野生蚯蚓进行“灭绝式”捕捉。

赵琦所在团队曾在研究室进行实验,发现只要用2伏电压电击10条左右的小蚯蚓10秒,这些蚯蚓就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并最终死亡。而电捕机器的电压只会更大,对蚯蚓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前,针对打击电捕野生蚯蚓,相关部门早已在行动。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草局及多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问题。

农业农村部指出,一方面,农业农村、林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据职责加强监管,整治非法捕杀、收购、加工野生蚯蚓乱象。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有关线索以及当地相关规定,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监管,及时下架处理野生蚯蚓捕杀产品设备,净化网络市场环境。

乱象:有商家在网上营销出售成品及电捕机器

电捕野生蚯蚓背后,其实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网购和短视频平台则是其中关键环节。

2月16日,南都记者搜索发现,在一短视频平台上,有大量关于电捕蚯蚓的教程,不少博主一边售卖电蚯蚓的机器,即所谓的“地龙仪”,一边收购蚯蚓干。还有博主声称“农村人学会它,一天能挣好几千”“抓蚯蚓的一天八十斤,不能外出打工都能做这个”等。

这些账号的名字往往带有蚯蚓加工、地龙收购等关键词,部分账号还会通过直播进行引流。视频中也常会出现用机器电捕蚯蚓的画面。

南都记者了解到,蚯蚓干的收购价格一般为200元至260元每公斤。地龙仪价格在500元到2000元不等,规格型号也有不同。

有商家告诉南都记者,其售卖的仪器是工厂制作,分为无电瓶套装和组合套装(含电池、开路器等)两种,价格相差颇大,仪器的功率可达4000-8000瓦。

在该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带有“大功率地龙仪”标签的视频。有商家介绍,这些地龙仪是自己组装的,能够覆盖10平方米以上面积。当问及仪器安全性的问题时,商家甚至给南都记者发送在地龙仪开启状态下,人手抓蚯蚓的视频,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 

在另一电商平台,南都记者发现,以“地龙仪”“地龙机”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已搜不到相关商品信息,有平台还会弹出“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提示。但在剔除部分关键字后,仍可搜索到相关商家。有商家在私聊时告诉南都记者,可以添加微信购买地龙仪,以此躲避平台监管。 

此外,在一网购平台,有大量蚯蚓干以“地龙干”的名义进行销售,部分商家甚至直接在图片上标注自家售卖的是“纯野生地龙干”。当南都记者询问捕捉方法时,客服直言都是一手货源,由农户机器电捕。

“现在上面对地龙仪有管制,但是也有不少人在做的。”河南一家地龙仪经营商告诉南都记者,尽管有关部门明令禁止销售地龙仪,但是仍有部分厂家尚在经营。他透露,目前购买地龙仪的客户数量不少。此外,他还会通过改装仪器内部设置,加大仪器功率。

该经营商表示,自己也开展回收蚯蚓业务。“去年共回收了几百吨,最后卖给中药材公司,收益不止几十万元。”据悉,回收的活体蚯蚓需要借用专业的加工设备进行开肚处理,市面上一台蚯蚓加工设备价格300元左右。

不过,也有经营蚯蚓回收业务的商家选择转行。北京一家前加工养殖户告诉南都记者,早在去年8月,他就终止了蚯蚓回收的业务。“那个时候听说干这行是违法,所以我就罢手了。”他还透露,目前当地蚯蚓回收行业接近凋敝。“现在蚯蚓不好回收,货源紧缺,加上疫情结束后,能打工的都选择打工,大家都不乐意干了。”他已转行,目前在工地上承包外墙工程。

整治:有人在操作中触电身亡,多地先后出台政策

在电捕野生蚯蚓行为猖獗的同时,使用地龙仪也曾引发不少事故。

据江苏沛县人民法院披露,2020年,沛县张寨镇的村民朱某因不当使用电蚯蚓机触电身亡。

无独有偶,2022年,江苏如皋市一名近八十岁的老人自制“蚯蚓捕捉机”,在操作中不幸触电死亡。 

与此同时,针对电捕蚯蚓的监管治理也一度陷入困境,甚至直到如今,电捕蚯蚓在网络平台仍大行其道。去年,就有检察官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电捕蚯蚓这一行为的危害很大,但是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给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带来一定的困难。

南都记者注意到,因为蚯蚓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各地对电捕蚯蚓的打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地方法规实现。

如2018年,海口市人民政府率先公布《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明确禁止在湿地内从事炸鱼、毒鱼、电鱼、电蚯蚓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在湿地内电蚯蚓的,由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没收捕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2020年7月,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禁止捕捉、收购或加工蚯蚓的通告》也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捉、加工或收购蚯蚓。”

去年,一伙人因在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内电捕蚯蚓而受到了处罚。经过调查,公安机关认定这伙人电捕蚯蚓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并依法对他们作出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南都记者了解到,去年7月25日开始,全国多地检察机关也针对生产、销售电蚯蚓机的情况展开了监督。

北京市铁路运输检察院查明,辖区内两家电商平台的店铺有售卖电蚯蚓机的情况,决定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分别对市场监管部门和管委会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平台已下架相关商品。

上海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交办线索,对辖区内在大量销售电蚯蚓机的某电商平台制发民事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目前,该平台已下架相关商品。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与电捕蚯蚓相关的判例也有披露。

去年8月,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毕节市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检察机关诉请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刘某军等4人立即停止唆使村民使用禁猎工具非法捕捉、收购、加工、销售野生蚯蚓的违法行为,判令4名被告人连带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177390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8655.1元,承担鉴定费1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法院审理后当庭宣判,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30日通过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在自然保护地、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猎获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猎获物或者猎获物价值不足一千元的,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蚯蚓捕捉机、地龙仪就属于禁用猎具。

担忧:野生蚯蚓种群恐因猎捕而消失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等农产品供应,保护蚯蚓事关耕地健康。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满强向南都记者表示,蚯蚓属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种,被誉为“生态工程师”。它通过在土壤中穿行掘穴,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和持水能力等,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此外,蚯蚓是典型的“大胃王”,通过取食、消化、排泄等活动,能加速有机物分解、矿化并提高植物养分的供应,促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调节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蚯蚓还是土壤的“净化器”,它能消减土壤污染,尤其是对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解毒,从而降低食物污染的风险。

蚯蚓对于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贡献也很大。蚯蚓处理废弃物的产物也称为蚯蚓堆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在土壤地力提升、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刘满强表示,近年来,由于蚯蚓巨大的药用价值和蚯蚓干价格飙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猎捕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电击装置疯狂捕捉野生蚯蚓,甚至形成了产业链。这种不计生态后果的行为不仅导致蚯蚓减少,也可能影响其他动物及整个食物网的完整性:“用了电蚯蚓机器后,土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在土壤生物群落中,蚯蚓的个体算比较大的,个体越大的生物往往恢复起来更难一些。”

我国蚯蚓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有很多本地种蚯蚓,不少有可能是尚待发现的新品种。在进行蚯蚓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过程中,刘满强及所在科研团队越来越担心,人类活动及现在对蚯蚓的大量捕捉,将导致不少新品种在还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便消失不见。

赵琦也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在中国,陆栖蚯蚓有9科28属706种。长期以来,蚯蚓一直未受到公众重视,对它们的保护也基本没有。她所在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蚯蚓资源的调查、鉴定、保护和利用,每年都会赴全国各地进行蚯蚓资源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其中,在多次对海南岛蚯蚓的调查和采集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即使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周边,能采集到的蚯蚓数量和物种数也出现了明显减少。2019年,团队在海南岛采样时,连当地向导都表示,蚯蚓种群数量已大不如前。

刘满强认为,在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方面,要做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壤中的生物也需要维持多样化的状态。而蚯蚓作为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勤恳的“自然农夫”。这一称呼形象地描绘出蚯蚓既可以进行耕作,又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成养分,起到维持土壤和植物健康的作用。

刘满强告诉南都记者,有多种方式可以对蚯蚓进行保护,如多进行科普,便于民众了解蚯蚓知识并参与野生蚯蚓的保护工作;鼓励开办蚯蚓养殖场,通过人工繁育等手段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收入。

同时,他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修订,将野生蚯蚓保护尽快纳入到明确条文中,让监管有法可依。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杨天智 余毅菁 实习生 陈健良 林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