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聚焦 >

开着“大家伙”的女驾驶员,向职业理想“狂飙”

来源: 南方plus 时间: 2023-03-08 18:36:50

她们,不惧高度,不畏速度。她们,不顾白天黑夜,不计山长水远。


(相关资料图)

她们说——

“总有冲动说不想干了,临到最后关头却又还是舍不得。”卡车司机陈腾在路上奔波15年。

“都爬这么高了,我一定要上去看看。”塔吊司机冷昌红爬上190米高的塔吊。

“没有男女的分别,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尽我所能去干好。”广州水警李旭咏时速55公里冲刺,守护珠江安全。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记者走进各行各业,看这群女驾驶员如何掌控方向,开启“狂飙”人生。

“卡姐”,把家安在车上

“我获得的称赞比我赚得还多!”53岁的陈腾于2008年成为了卡车司机。走在路上15年间,卡车女司机的身份让她获得“点赞”无数。

卡车司机以重体力、高技术而著称,男性占据了大多数。在这其中,卡车女司机开始逐渐加入并受到关注,她们被称为“卡姐”。

“卡友地带”是覆盖全国的卡车司机互帮互助平台。据悉,在“卡友地带”注册的卡车女司机占比仅为0.55%。

陈腾于2008年成为了卡车司机,走在路上15年。

熟练地爬上4米高的卡车、点火起步、几把方向就把车倒入车位……每每摇下车窗或跳下车来,陈腾总能引得身边人的注意。

“你一个女人能行吗?”偶尔遇到雇主的质疑,陈腾却不服气:“我有什么不行的,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一样能做到。”

有一回,陈腾开着4.2米的厢式卡车与另一位开7米卡车的“卡姐”交接货。看着两位“卡姐”搬完一车货,不少卡车司机打趣称:“你们两个女司机就搞定了,我们男司机怎么办?”

卡车司机以重体力、高技术而著称,陈腾成了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卡车自重加货重给陈腾的车技提出了不小挑战。但对陈腾来说,最难熬的还是对体力的挑战。在高速公路交通管制下,走夜路成为卡车司机唯一的选择。“开在路上,坐着坐着腰撑不起来,人不自觉就滑下去了。”腰疼、脊椎疼成了陈腾的“职业病”。与疲倦作斗争的漫漫长途,也常常让陈腾萌生放弃的想法:“有时候撑不下去了,就想把车丢在休息站走了算了。”

出车在外,意外和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曾经一次跑湖南的订单差点击垮了陈腾。回忆起当时场景,她用了“举目无亲”来形容:“距离目的地只有几公里的山路,卡车却开了近6个小时。”

驱动轮陷在黄泥里打滑开不出来,她只能用铲子不断铲平泥路,双手磨出了血泡。即便如此,陈腾仍是不甘心,难以割舍卡车生涯:“总有冲动说不想干了,临到最后关头却又还是舍不得。”

陈腾与老公杨龙一同卸货。

尽管一路上面对不少质疑与艰辛,但陈腾却不后悔成为一名“卡姐”。“这15年,有苦有乐,有笑也有泪。不管进入哪一行,只要走过的,都没有后悔的路。”陈腾脸上总挂着爽朗的笑。

190米高的“天空阅览室”

32岁的冷昌红来自湖北,成为塔吊女司机已有两年多,在中建三局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科技金融中心2期里190米高的塔吊上工作。

即使每天要与水泥钢筋“打交道”,她也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在塔吊这个高危行业,像她这样的女司机并不多见。旋臂、稳停、下索、起吊……细心的冷昌红将每一吊材料稳妥地送达。

冷昌红在190米高的驾驶室作业。

第一次爬塔吊体验至今想起仍有些后怕,上看不到天,下看不到地,眼前一片白蒙蒙。冷昌红手脚发软,“感觉像是踩在云上。”那是在起雾的夜晚,70米高的塔吊仿佛望不到顶。

“我是真的想放弃。”她说。

但机会得来不易。冷昌红二姐托关系,找来了老师傅带她学习,三姐在塔底担心地看着她。她不想辜负姐姐们的好意,“都爬这么高了,我一定要上去看看。”

冷昌红用“狼狈”形容抵达驾驶室的自己,“浑身都湿透了,头发被吹得乱糟糟了。”

然而,她终于看到塔上的风光。那一夜,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尽收眼底。

在工地上,冷昌红每天是“独行女侠”,穿梭在钢筋水泥间,与周围“格格不入”,有时7点上塔吊,在上边一待就是16个小时。

午休时间,工人都赶着下班吃饭,只有她乐于待在塔吊上,“我不愿意回生活区,在塔吊上我能睡得很安稳。”那种舒展的状态,好像是晃着脚在树上休息。

驾驶室里并不安静,被机器运作的尖锐的吱吱声包围着。但在这里,没有人打扰,冷昌红可以静心看书,“我感到自由”。

190米高的驾驶室,是她的一片自我天地,她在这里阅读,向内探索力量。

每天冷昌红要走过190米的垂直上班路。

这两年,她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在塔吊上看的。她爱看女性成长主题的书,《沙漠之花》《英格兰玫瑰》等,遇上喜欢的内容她还会摘抄下来。

她最近在翻看《小妇人》,最喜欢马奇家二女儿乔,“她很独立,有自己的思想。”

乔对马奇太太说的话,她记得最深:“女性,她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灵魂,也拥有自己的内心,她们有远大的志向,她们有天赋,她们甚至还有美貌。”

阅览室外,朝阳晚霞,车水马龙。为了生存,她才爬上塔吊,与危险作伴,日复一日,一步步往上爬。但终有一天,为了生活,她终将回到地面,奔赴更稳定美好的生活。

“全能水警”的时速55公里冲刺

“扑通!”3月1日中午时分,广州市解放桥沿江西路一侧附近水域传来不小的声响,一个黑影在江中扑腾。

“有人落水了!快报警!”

穿救生衣、发动快艇,加速油门……接警不过数秒,广州市东河道派出所民警李旭咏一气呵成,载着同事驰往救人。

李旭咏值班时要驾驶快艇在江面上巡逻多趟。

水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警种,不仅需要民警水性好,还要有很强的身体及心理素质。52岁的李旭咏是广州市东河道派出所民警,是广州水警第一位女“蛙人”,也是广州市第一批拿到船艇驾驶证的女警,可谓是“全能水警”。

“船艇驾驶要看感觉。”随波起伏,驾驶船艇要有很强的距离感。水上开船没有刹车的选择,只能通过前进、后退挡来实现。

李旭咏驾驶的快艇最快航行速度可以达到30节,相当于时速55公里。值班时,她要驾驶快艇在江面上巡逻多趟,“每趟不过20分钟。”

开放水域救援挑战重重,每次出警,李旭咏会开始高速运转:事发地的天气水温、水中漩涡暗流、潮涨潮落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制定出停船计划,选择最合适的救援方式,背后是她摸排绘制珠江“水景图”。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她和队友们背负着60多斤重的潜水装备,反复探寻9.3公里水域里的每一个河涌口、排水口和每一寸河床。

“经过广州西堤码头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李旭咏分享水下的神秘世界。广州西堤码头在战时曾是工地,如今水底仍残留不少钢筋,横七竖八,十分危险。靠近岸边的斜坡地形和在江水的“掩护下”不容易被发现的石桩,也会对船只造成安全威胁。

李旭咏夜间值班巡逻江面。

从广州水警“蛙人队”唯一的队员,到广州第一批考取船艇驾驶的女警,李旭咏一直在挑战自己。

李旭咏坦言船艇驾驶及水上救援技术并不是女警的最大优势,“落水者会愿意与我们说心里话。”

她也曾面对质疑:“没有女警学过,你行不行呀?”

李旭咏用水域搜救领域能手的成绩有力回应,“没有男女的分别,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尽我所能去干好。”

南方日报记者 马瑞婕 关喜如意 张子俊 通讯员 吴洲武

摄影记者:梁钜聪 许舒智

编辑:徐昊

海报:谭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