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黄金频道 > 国际局势 >

朱鹮保护“陕西方案”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来源: 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时间: 2022-11-24 09:55:03

□ 记者 李荣


(资料图)

近期以来,在汉中市洋县的汉江湿地,成群的朱鹮在河道附近戏水、撒欢、觅食、翱翔,悠闲自在,乐享寒冬。初冬时节,随着猛禽、蛇类等天敌的迁徙和冬眠,朱鹮卸下繁育期的灰色伪装,恢复原本的白色羽毛,成为冬日里一道美丽风景。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的美誉,是我国一级保护鸟类,历经40多年的保护,我省朱鹮种群数量已从最初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7000余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基本摆脱了濒危的风险。

日益复壮的朱鹮种群

朱鹮诞生于6000万年之前的始新世,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胜出,逐渐演进为东亚和西伯利亚上空翩翩飞舞、极为繁盛的种群。进入20世纪之后,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机,野外种群进入灭绝的边缘。1981年,在秦岭深处的陕西汉中洋县姚家沟两棵大树上,科学家惊奇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经报道,举世瞩目。在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洋县立即采取保护行动,掀开了40多年不懈奋斗拯救朱鹮的壮美史诗。

朱鹮种群的复壮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90年,因朱鹮种群基数小,加上缺乏科学技术能力,种群恢复较为缓慢,未能突破20只,始终面临灭绝的风险。1991年至2000年,随着不断改进野外保护措施,探索社区参与机制,保护水平迅速提升,朱鹮营巢地增加到18处,种群数量突破100只。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全面实施一系列兴林草兴生态工程,加快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进程,秦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朱鹮保护、繁育和野化放飞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营巢地超过700处,朱鹮种群突破7000只,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正在全力冲向万只关口。

2021年底,陕西省内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到7000余只,占全国的87%,占全球的77%,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的态势已经形成。

逐渐扩展的朱鹮版图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朱鹮的栖息地也持续扩大。1981年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目前已超过1.6万平方公里,逐步恢复历史分布。自1993年开始, 朱鹮由山上飞向丘陵平川、城镇周边,低海拔地带已经成为朱鹮最重要的繁殖地。目前,朱鹮87.4%的繁殖地位于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在秦巴之间、汉江两岸绘制出一幅幅人与朱鹮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朱鹮种群分布以洋县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自然扩散,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目前,在洋县之外的朱鹮夜宿地数量占到总量的60%以上。

朱鹮野化放飞活动是省林业局每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我省自2007年5月在宁陕县首次放飞朱鹮以来,先后在铜川耀州、宝鸡千阳、西安周至、渭南华阴建立了4个野化放飞种群,放飞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极大扩大了朱鹮栖息地范围。

自1985年陕西向北京动物园提供朱鹮幼鸟后,目前已累计向各省提供朱鹮124只,逐步繁衍扩大到1400余只,在陕西之外建立人工繁育基地9个。各地竞相开展野化放归工作,稳步形成区域性种群。

朱鹮作为友谊的使者、和平的象征,深受东亚各国人民喜爱。从1985年朱鹮“华华”出使日本以来,已累计向日本、韩国输出种源14只,逐步繁衍达到1000只以上。

朱鹮繁盛的“陕西方案”

经过四十多年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我省相继攻克极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陕西也从多年的保护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陕西方案”。

在就地保护方面,通过建立保护管理体系,实施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等措施,加快推动朱鹮野外种群恢复扩散。在易地保护中,通过救助、人工繁育等措施建立人工种群,探索朱鹮饲养繁育技术,积累疫病防治经验,保护朱鹮遗传资源。依托朱鹮优质人工种群,开展野化放归实验,推动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信息成果共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研究机制,引导各地同步提升保护繁育技术水平。

目前,我省确立了“一中心、三基地”的朱鹮保护总体布局,全面加强朱鹮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和人工种源基地、救护繁育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繁育朱鹮10余代,建立人工繁育种群5个、野化放归种群6个,人工饲养500余只、野化放归200余只,形成了以在陕野生种群为“源种群”,各放飞种群为“卫星群”的中国朱鹮种群新样态。

标签: 野生种群 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