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纸韵凝非遗,一笔年画续文脉
2025年7月12日上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千载星纸,青衣传韵"非遗传承队走进夹江县夹江年画学习基地参观学习。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荣强先生的引领下,通过理论学习、互动交流与工艺实践等环节,深入体悟夹江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一、溯源千年:解码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基地展厅内,队员们首先观看了夹江年画纪录片。作为四川三大年画之一,夹江年画自肇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并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题材涵盖门神、戏曲故事、民俗生活等,是川西南独具特色的农民画,被誉为"农耕时代的百科全书"。年画采用古老木板套印技法,制版精选梨木,经水浸、阴干、附纸雕刻等工序,单块木版制作周期不少于十五日。印刷时选用天然植物或矿物颜料,由浅至深套色印刷,通常需套印五至六遍,多则七至八遍。套版印刷色彩古朴淡雅,手绘上色则明艳鲜活,整体构图饱满,人物布局疏密有致,造型夸张,表情传神。题材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包括神像、门神、山水花鸟、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丰富且寓意吉祥。
二、指尖传承:体验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
在工坊实践环节,队员们分别体验了木版印刷与手绘填色两项核心技艺。于印刷区,传承人演示了“一轻二快三转圈”的刷色技巧:以鬃刷轻蘸调制好的槐树花黄颜料,于梨木雕版上快速环形匀涂,随即覆以夹江竹纸,用棕刷均匀施压,一幅《靈蛇纳福》的轮廓便跃然纸上。“每块雕版雕刻至少历时15日,套印时若色序或力度稍有偏差,整幅作品即前功尽弃。”传承人的阐述令队员们深切体悟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
在手绘环节,队员们在勾勒花瓣时,传承人特别强调:“传统年画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笔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当看到自己亲手印制的年画作品逐渐成型,队员姜新晨表示:“原来非遗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流淌在我们指尖的生活智慧。”
三、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筑牢文化自信
活动尾声,队员陈沁感慨:“当手掌触及雕版的凹凸纹理,历史的温度油然而生。非遗保护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通过此次沉浸式体验,队员们不仅习得了夹江年画的制作技艺,更在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中,领悟了“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唯有使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方能使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朱丽媛 图片:邓英杰 朱丽媛 姜新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