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资讯!风味节气·四时药膳|立冬:顺时藏养,以肾为本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万物进入“封藏”阶段。《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强调冬季养生需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中医师主父瑶提醒,此时养生的核心在于“养肾藏精、敛阳护阴”,通过合理的药膳调理,帮助身体蓄积能量,抵御寒冬,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下基础。
(资料图)
立冬后,气温骤降,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人体新陈代谢减缓,生理活动也趋于“收敛”。此时养生需遵循三大原则:
养肾为先,藏精固元:中医理论将冬季归属于“水”行,与人体的肾脏系统相对应。肾,被誉为“先天之本”,它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是人体能量(元气)的根本仓库。此时顺应天时养护肾脏,事半功倍,能有效储存生命能量。通过滋养肾精、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来实现身体的整体藏养。
敛阳护阴,避寒保暖:冬季阳气内敛,应减少户外活动中的阳气耗散,尤其注意背部、腹部、脚部的保暖(“背为阳之府”“腹为阴之宫”“脚为肾之根”)。同时避免生冷寒凉食物,防止损伤脾胃阳气,间接影响肾的运化。
顺应节律,早睡晚起:《黄帝内经》提倡“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养阳气,晚起能固阴精,与自然节律同步,帮助身体更好地进入“闭藏”状态。
立冬经典养生药膳推荐
需要注意的是,养生药膳也需辨证施膳,避免盲目进补。主父瑶介绍,阳虚体质宜选温性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阴虚体质忌过温,宜选滋阴药膳(如银耳百合莲子羹);湿热体质(口苦、舌苔黄腻)者冬季进补需谨慎,可先清湿热再调理。“冬季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小心‘过补’伤脾。过量食用滋补药膳易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建议少量多次,每周1-2次即可。此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慎食高脂肪的温补药膳(如羊肉汤可撇去浮油);痛风患者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浓肉汤;感冒发热期间暂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
饮食之外,生活起居亦需同步调整,方能全方位呼应“冬藏”之道。建议起居方面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潜藏;情志方面使志意伏匿,保持情绪安宁,避免大喜大悲,扰动阳气;适当活动,但忌大汗淋漓,使阳气随汗液外泄。推荐太极、散步等温和运动。
主父瑶提醒,养生的关键在“顺时”与“适度”。通过贴合节气的药膳调理,将“藏养”的理念融入日常饮食,不仅能抵御寒冬的寒冷,更能养护肾精、积蓄能量,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通讯员 苗卿
许倩倩
校对 陶善工
标签: 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