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上半年机构投资者对于保本基金的持有份额从去年底的228.72亿份提升至654.02亿份,半年间增加了425.31亿份,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从22.91%小幅提升至23.78%。
保本基金虽然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新设立的保本基金实施相关投资策略无疑增加了难度。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保本基金发不了,就有部分基金“随机应变”地开发出类保本基金,玩起了擦边球。
“出于保本而胜保本”,类保本基金似乎都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却是:“我们不保本。”
随着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收官,上半年糟糕的整体业绩愁煞了基金经理。上海某国有银行系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感慨:“权益类表现惨淡,又没了发保本的额度,再不想想办法就过不下去了。”
保本基金发行难
2015年下半年以来,保本基金新发规模超过2100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保本基金存续规模为2766亿元,基金数量133只。事实上,自2015年股债双杀以来,保本基金俨然成了基金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发行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整体规模也呈几何级增长。
然而,随着7月下旬监管层下发《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各家基金公司保有和拟发保本基金合计规模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5倍,对于发行管理保本基金的基金公司提高了门槛。
汇添富基金经理曾刚告诉记者,5倍的限制力度是比较强的。“我们了解到,大型基金公司中,目前仅有3家未超过额度,有的基金公司甚至已经达到10倍。对于这些已经超过额度的基金公司来说,未来一到两年内就不可能新增保本基金了。”
此外,曾刚表示,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此次对于公司净资产的限制影响也不能忽视。“有的公司净资本只有一到两亿,由于资本金方面的约束,发保本基金产品对自身动力和意义都将下降”。
根据最新公告,在这一影响下,即将开始募集的基金共计37只。其中,包括15只债券型基金、16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只混合型基金、2只被动指数型基金、2只货币型基金,以及1只保本混合型基金。
类保本“类”在哪
有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现在所说的“类保本基金”并不是一种划分严格的精确概念,通常是指以类似于保本基金所采取的保本策略来运作的基金产品。
保本型基金暂停审批之后,存量保本型基金的发行也告一段落,但市场对保本保收益的低风险产品需求依旧很旺盛,类保本基金也因此应运而生。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类基金在运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要想复制此前保本基金的火爆并不容易。目前,已有“类保本”型基金成立,有的还在发行中,如成立于5月份的长盛同泰混合,正在发行的泰达宏利定宏混合、南方安泰养老混合基金,都采取了保本基金常用的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PPI)策略。
类保本基金和保本基金原则上是不同的基金类型,保本基金是灵活配置型基金产品,而“类保本”基金是混合型基金。类保本基金采用保本策略却不承诺保本,是介于二级债基和保本基金之间的品种,它比二级债基多了保本策略,业绩波动性有所降低,比保本基金又少了机构担保。
这些“类保本”基金还有一个特点是强制分红,保障收益落袋为安,如长盛同泰和泰达宏利定宏。CPPI策略在使投资者继续拥有资产增值潜力的同时,回避或锁定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即利用低风险资产的收益来弥补高风险资产的可能损失,相应减少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以追求本金安全;高风险资产参与市场可能出现的上涨行情,博取超额收益。
难复制保本基金火爆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指出,买保本基金的投资者追求的是本金安全,基金公司运作管理类保本基金是否能完全按照保本基金的机制进行运作,还要打一个问号。
“类保本基金只是使用了CPPI策略,并不承诺保证本金安全,在运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王群航表示,保本基金通常是3年运作期,每个年份的核心投资策略会有差别,但类保本基金没有这种运作期限,如何体现它的保本特点也是个问题。“类保本基金并不保本,宣传时解释起来麻烦,就不好卖,很难复制保本基金的火爆,不少公司还在观望中”。
国内的保本基金通常都是以CPPI策略为主,CPPI是指通过对投资组合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既能提供下行风险的保护,又能最大化潜在收益。CPPI的投资组合包括保本资产和收益资产,保本资产是通过投资低风险资产来实现,收益资产则通过投资风险资产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