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400万巴中人民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更加坚定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步伐。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离开我们已经17年半了,作为四川老乡,我们满怀无尽的思念,我们由衷永远的敬仰,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缅怀伟人风采,奋进全面小康。邓小平同志响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他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阐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小康目标的提出,对于我们党科学制定和完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晚年希望看到的一个理想社会。他在世时就曾表达过一个愿望:国家发展了,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用“小康”定位一个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它采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一个本来很抽象的社会发展目标概念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标准。这就使现代化的目标既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又便于与世界各国作比照,还能根据各种情况适时作出新的调整,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之后,“奔小康”就成为整个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小康”成为中国人民美好新生活的代名词。从“奔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造福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一步步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解决温饱、达到小康的两大历史性跨越。
我们现在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独特的、过渡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小康阶段,也不同于现代化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预想,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只有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抓住重要的发展机遇,才能更好更顺利地进入现代化阶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前,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年,距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36年的时间。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追逐“中国梦”,需要我们既仰望星空、怀揣梦想,又脚踏实地、实干兴邦。我们要用热情去呵护,用执着去追求,让美好的现实铸就美好的明天,让美好的明天为现实的努力提供强大动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实现梦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缅怀伟人风范,感恩争作贡献。我们巴中广大干部群众要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动力,按照既定发展思路,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压驱动、主动作为,扎实抓好下半年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为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