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中,早些年到过的人大多会摇摇头,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成都坐车得颠上一整天才能到。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不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突破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脱贫谈何容易?
按照新扶贫标准,2010年底巴中全市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7.2%。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原来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投入大、见效慢、易返贫,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近3年,巴中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快速减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省前茅, 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47.8万人,其中片区内减贫数占2/3。
连片扶贫,缺啥补啥穷乡大变样,产村相融,贫困户家门口摘“穷帽”
巴中之穷,穷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典型的盆周山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2010年底,村道硬化率和自来水通水率不足四成,平均5个村才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
要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零敲碎打式的扶贫开发很难实现2020年前全域脱贫的目标。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巴中主动求变,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全市农村连片规划为100个扶贫开发区,缺啥补啥,大规模重点解决阻碍发展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实现公路连通、产业连带、新居连块、基本公共服务连城。”
“在每个片区内实施‘1+6’组团式扶贫开发,是目前连片扶贫工作的具体抓手。”巴中市委常委侯中文介绍,“1+6”即坚持政府主导,以“1”个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同步推进以巴山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6”大扶贫工程。
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大多散居在海拔800米的寿南寨上,生产生活都极不方便。2011年,该村被纳入县里的元山—得胜—驷马扶贫片区,建设聚居点、集中供水点、村小教学点,配建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如今,一栋栋富有特色的“巴山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蜿蜒的水泥路进村连户……连片扶贫开发,让中岭村完全变了样。
面貌改变还不够,关键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产村相融铺设了一条通达的致富路。2011年底,在广东打工的罗正祥看准中岭村建设新聚居点的机会,返乡开了家祥和农家乐,去年收入30多万元。
祥和农家乐的对面,就是乡里引进的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乡长向伟林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全乡7个村3000多农户受益。72岁的谢孝珍流转了4亩菜地,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收入1600元,顺利脱贫。平昌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修德介绍,全县农民流转和入股了12万亩土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了生猪、土鸡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扶贫产业。
像中岭村一样,连片扶贫给巴中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变随处可见。“以前村里公路、自来水都不通,蔬菜得背上两个多小时到镇上去卖,还卖不上价。” 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曾正平说,2011年连片扶贫实施后,公路通了,蔬菜卖到了县城,他家6个蔬菜大棚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