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战略性部署,巴中市委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法治巴中的总体目标。近年来,巴州区法院抢抓机遇,锐意创新,主动作为,年均审结各类纠纷案件4400余件,在服务法治巴中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院”、全省“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记一等功”、“四川省文明单位” 、“全市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先进集体”等47项集体荣誉称号。
一、创新方式解“三难”
近年来,巴州区法院针对“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出台系列制度措施,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立足本职工作服务法治巴中建设的新思路。
(一)创新服务方式,缓解“立案难”。随着新迁办公大楼的落成,该院在全市法院首建第一个诉讼服务中心,集中设立14个服务窗口、3个调解室、1个接待室、1个执行中心,设导诉台,邀请退休法官担任特邀咨询员,为来访群众和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定期开展司法礼仪培训活动,着力打造便捷式、阳光型、人性化司法服务。在诉讼服务中心,开展立案登记、审查制度,对前来申请立案的当事人一律先登记再审查,同时开通“12368”服务热线,推出电话立案、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等便民措施,畅通老弱病残等困难当事人诉讼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地缓解“立案难”,力求做到有访必复、有诉必应、有案就立。
(二)创新审判方式,缓解“诉讼难”。一是大力开展“集约式”审判。推行“一站式”司法,当事人只需进诉讼服务中心一道门,便可一次性办理从立案到结案的全部程序性事务,实现了办案程序的高度“集约化”,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推行小额速裁(调)制度,对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当即调解,当即裁判,年均化解纠纷近1000件。二是大力开展“融入式”审判。主动融入党政工作大局,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定期开展司法调研,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大调解落实司法为民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获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并下发全区执行,围绕重点工程等年均提出司法建议27条,其中,向区计生委提出的关于规范违法生育调查取证等两份司法建议分别获省法院第一届、第二届优秀司法建议三等奖,为党委政府决策及制度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法律支撑。主动融入社区管理,把庭审开进社区,把法律交给群众,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时间。2014年春节前夕,回风社区法庭主动请缨成功调解贵州建工集团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与正力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纠纷案,同时为100多名农民工追回欠薪150余万元,得到了市委、市人大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被市中院授予“集体三等功”。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回风社区巡回法庭考察时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该院社区巡回法庭的经验做法被省委政法委和省法院简报相继转发,省法院院长王海萍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全省法院推广学习。市委政法委书记朱冬指出,社区巡回法庭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成功探索。三是大力开展“巡回式”审判。人民法庭在辖区被撤乡镇、中心村、巴山新居点等设立巡回审理点,充分利用“背篼法庭”、“坝坝法庭”、“车载法庭”等到矛盾纠纷案发地就近就地开庭审理,年均巡回审理案件率达66%以上,既方便了农村广大群众打官司,又有效缓解了“诉讼难”。2013年 11月,市委书记李刚在清江法庭调研时,对清江法庭开展“四二工作法”落实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清江法庭、梁永法庭相继被省法院表彰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人民法院报》整版刊发了该院“集约式”、“融入式”、“巡回式”审判的创新做法。
(三)创新执行方式,缓解“执行难”。一是推行阳光执行。建执行中心,集中公开办理各类执行案件,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人民陪审员、司法监督员全程参与个案执行,完全避免了“暗箱执行”,有效杜绝了涉执违纪违法案事件的发生。二是推行和解执行。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一律先做和解工作,通过背靠背、面对面等多种方法,情、理、法并用,促成案件和解,年均和解执行率为85%以上。三是推行“八查一回告”制度,及时查控被执行人下落及财产,第一时间告知申请人相关执行信息。四是灵活采取强制措施。三年来,通过开展“执行集中月”、“执行风暴”、“涉民生案件执行”等专项活动,媒体曝光5批失信人员38人次,司法拘留、罚款“老赖”137人次,召开集中执行兑现会6次,执结案件2800余件,兑现标的款1.2亿元,“执行难”得到最大程度缓解。
二、履职尽责护发展
主动抓好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也是营造稳定良好法治环境为地方改革发展服务的首要任务。
(一)抓刑事审判,确保社会稳定。一是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三年来,共审结辖区内盗窃、抢劫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案件近600余件,依法严惩900余人,同时对300余名未成年罪犯和初犯适用缓刑。二是大力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在文书送达、庭前走访、法庭调查等多个环节综合运用多种调解手段,情、理、法兼融,促使被告人积极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争取受害人的谅解,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切实注重庭审教育,通过讲法析理,让罪犯认罪伏法,引导罪犯减少或消除对社会的仇视,安心接受教育改造。四是积极开展庭后帮教,通过“一对一”帮教活动,定期走访,帮助罪犯自立、自强,鼓励其尽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二)抓行政审判,助推法治政府。行政审判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依法行政水平,直接衡量公民权益的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体制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全市“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工作主线,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在推动“三纵两横一航”、“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及巴山新居建设等惠民行动、惠民工程中所实施的合法政策,稳妥审理涉环保、林权改制、土地流转纠纷等案件;主动深入旧城拆迁改造及高速路、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展司法调研,现场指导拆迁赔偿,现场参与社区党政化解拆迁纠纷17件;针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况向区林业局等相关单位部门提出司法建议14条,积极为行政单位部门决策服务。二是对涉及工伤确认、房屋行政登记、土地使用确权等事关民生案件,快立快审,及时受理,及时协调,将政民矛盾化解在第一时间,促进政民和谐。三是加大非诉行政案件审查执行力度,年均办结涉及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违法占地等案件70余件,依法维护了行政机关行政权威。四是创新协调机制,对涉及全局性、群众性或影响面广的案件,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及时与相关部门、有关基层组织联系沟通,积极构建联动解纷合力。2013年,成功化解四川铭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与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第三人杨大石、杨燕劳动和社会保障一案,达成了一次性赔偿90万元的协议,且当场履行完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抓民商事审判,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强化定分止争抓调解。推行全程、全员、全域调解制度,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庭前、庭中、庭后各个环节,通过邀请调解、委托调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庭兑现,以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和诉累。2014年以来,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3442件,其中调解撤诉2505件,调撤率达72.78%。二是规范办案程序抓质效。严格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和审判程序,确保程序公正;强化审判监督职能,及时纠正错案,严防冤案;逗硬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实行个人自查、部门初查、评查办抽查的“三查”制度,案件质量稳中有升。三是依法裁判护权益。通过平等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引导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维护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信用;通过审理企业改制和公司纠纷案件,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引导商事主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审理资本市场纠纷案件,依法制裁违规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通过审理金融纠纷案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社会经济安全稳定。
三、强化意识拓职能
(一)强化法治意识,严格公正司法。加强案例指导,统一类案裁判标准,规范执法尺度,切实推进量刑规范化工作,确保量刑公平公正;加强审判管理,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审判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审判质量终身责任制,狠抓均衡结案、超审限及审判质效核心指标等管理重点,确保审判质量逐年提升。
(二)强化公开意识,推进阳光司法。去年以来,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建成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已上网裁判文书2300余份,占应上网裁判文书的95%以上;开通执行信息短信告知平台,发布相关执行信息778条;建成科技法庭4个,实现审判执行全程录音录像。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6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近200人次走进法院,旁听案件庭审,召开座谈会5次,征求意见建议24条。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新选任和培训人民陪审员57 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执、调)案件比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推行司法监督员制度,从“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干部、企业法人、律师、普通群众中选聘20人担任司法监督员,全面监督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确保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今年3月,省委副秘书长杨天宗在巴中调研时,对该院司法公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强化担当意识,狠抓法制宣传。一是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应邀为工商、学校、武警等30多个单位部门授课12场次,受众达1000余人次;二是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宪法日、节假日等时间,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7200余份,赠阅法律读本2000余册;三是坚持巡回审理以案说法,依托社区巡回法庭和农村巡回审理点,就近就地开庭审理,通过审理一案教育周围旁听群众;四是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建法治文化石和法治文化长廊,鼓励多种形式的法治文艺作品,2014年我院自编自创的《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等剧目,在全市“法治之歌”文艺汇演中获一致好评。
四、狠抓队建树形象
加强公正司法,建设法治巴中离不开一流的法院干警队伍。
(一)抓思想政治建设,坚定法治理念。坚持制度管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健全完善涉及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晋职晋级、提拔任用挂钩,真正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坚持示范引领,通过出台《加强党组成员自律性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四好班子”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调解能手”、“办案标兵”等“六项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三年来,先后有 名干警被省、市、区表彰为“优秀法官”、“优秀公务员”、“调解能手”、“办案标兵”、“先进个人”等。坚持政治建院,建立健全以政治处、监察室、机关党委为轴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通过完善学习制度、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活动竞赛等多种方式,干警的政治敏锐性和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二)抓业务素质培训,提升司法能力。近三年来,集中开展信息化办公办案专题培训6批次,干警的网上办公办案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开展庭审观摩、案例评比、书记员速录、法警技能演练等岗位练兵活动20场次,干警的工作技能得到逐步提高;开展轮岗锻炼,通过上派下挂、多岗锻炼,促进岗位交流28人次,干警的视野得到纵横开拓;开辟“青年干警成长论坛”、“法官沙龙”等新阵地,结对子24对,建立“一对一”老中青法官帮扶机制,青年干警成才成长环境得到逐步优化;鼓励学习培训,先后有11名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参加法官初任培训,有效缓解了一线办案力量不足的矛盾,队伍整体的司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抓纪律作风建设,锤炼职业情操。深入开展百名法官走基层活动,收集民情民意,排解矛盾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宣传和扶贫帮困,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彰显法院干警的为民情怀;以廉政文化为抓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荣誉室、图书室和廉政文化长廊,设廉政监控室,聘请廉政监察员和司法监督员,通过领导带头讲廉、典型剖析警廉、法纪教育促廉、法治文化育廉等多种方式促进廉洁司法,逗硬执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定期查摆“三定期”制度,为法治巴中着力打造一支公正为民、务实清廉的法官队伍。(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