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新闻频道 > 巴中新闻 > 理论调研 >正文

释放巴中土地的巨大价值

时间:2015-05-18 11:47:51     作者: 87371378    来源:巴中在线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年来,巴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翻天覆地,成绩有目共睹。推进巴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度发展,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市场优化、土地管理创新等措施,既把农村土地盘活,又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切实释放巴中深化改革的土地红利。

  一、顺势而为,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土地发展大势、土地制度改革方向和目标。从国土资源部层面看,近期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未利用地试点、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等。从各地实践探索层面看,广东省试点“三旧”(旧城镇、旧厂矿、旧村居)改造、河南省实行人地挂钩、成都重庆推进城乡统筹、浙江省探索“三改一拆”、上海提出“五量调节”。省委书记王东明和省委文件多次充分肯定巴山新居建设,但巴山新居还没有纳入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巴山新居作为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开放平台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巴中农村的土地产权改革还没有充分激活。应将巴山新居作为巴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有效载体,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革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借势借力,充分挖掘巴山新居的土地价值、产业价值和公共基础与服务价值。

  二、把握重点,深入推进土地规划和产业互动。规划是先导,产业是支撑,规划与产业契合度决定了规划和产业生命力。温江区与郫县、双流县、龙泉驿区都是成都发展很好的地区,相比而言,温江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前瞻,规划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契合度更高。下一步发展中,巴中应重点围绕“巴山新居、城市新区、产业园区、薄弱社区”,坚持全域巴中理念和“三三六六”总体思路,以城乡统筹为主线,大力推进规划科学化、产业集群化、规划与产业互动化。突出土地规划系统性。按照“发展规划划定空间、土地规划划定规模、城乡规划划定布局”的原则,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突出土地规划特色性。每个县区规划1—2个特色功能,为各县区结构调整和保持自己个性创造条件,在产业布局与城区功能上避免与其他城区雷同,实现错位发展。突出土地规划深度性。尽量做到控制性详规、形态规划、专业规划全覆盖,不但要精心设计城市和产业布局结构图,而且要彰显城市产业之兴、轮廓之美,经验表明这种深度规划可提高土地出让价格30%—100%。按照现代城市发展国际惯例,城市人均占地100平方米左右。巴城2020年规划人口90万,建成区面积预计90平方公里,多了就是浪费;住房建设方面,发达地区人均住房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巴中山多地少,人均30平方米比较合理,住房面积应在3000万平方米以内,超标就会出现泡沫;商业设施方面,可按每2万元GDP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每2万元的商业零售额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来做整体规划。

  三、认识差距,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巴中城镇化率为36.12%,远小于全省46.3%、国家54.77%。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土资源部最近对24个城市群的分析材料显示,许多城市群开发强度都已超过20%,北京开发强度达到57%(除山区外),上海达36%(加上水面达到45%),江苏常熟开发强度29.73%,而巴中的开发强度仅为3.9%,远低于发达地区和30%警戒线。应全面加强土地开发利用,不断扩大用地规模,充分发挥后发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争取城镇化改革试点。“二调”数据显示,巴中人均城镇建设用地43.18平方米,人均农村建设用地195平方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远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85.1~105.0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建设用地则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60~140平方米/人,对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指标,巴中城镇化建设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因此,可积极争取国家在巴中试点实行“贫困地区标准城镇化示范市”、“贫困地区就地城镇化示范区”等建设。

  四、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土地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的核心制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土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疏忽,满盘皆输。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既要系统研判、顶层设计,更要突破藩篱、实践探索,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和土地行政两种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试点已启动,巴中应通过规划修改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为建立健全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制度提供技术保障和科学依据。科学分配土地计划指标。借鉴成都做法,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调整为市国土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三个部门,根据年度城镇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和其他产业化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按3:4:3比例分类管分类统筹安排使用,这既保障了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避免重指标、轻落地的弊端,又统筹兼顾各县区土地计划安排使用,避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土资源部总体部署,加快推进以“一张图”“国土云”和综合监管、行政办公、公共服务“三大平台”为重点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公开、网上服务”四级全覆盖,加大数据分析挖掘力度,为实现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等夯实技术支撑,并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尽快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

  五、深挖价值,建立健全土地综合市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是国家和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部署。尽快建立土地指标交易市场。目前,成都市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指标可以异地交易(每亩价格30—35万),并且限制异地购买区为地震灾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巴中应抓住契机,与成都紧密衔接,深入推进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市外市场,同时尽快建立市内交易市场,优化市内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为巴山新居建设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继续跟进成都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需求,挖掘我市10多万亩新增耕地的指标价值。不断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巴中应尽快建立市级土地交易平台,并将全市经营性用地全部统一到市级土地交易平台公开交易,按照“六统”,即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行为、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供应监管、统筹全市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引导低效用地向外转移,形成价格梯度,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不断完善土地储备抵押制度。土地储备机构统筹负责征地拆迁和土地整治,形成“净地”“熟地”后再出让,大力拓展土地抵押融资,盘活现有土地资源融资价值,同时保持土地出让“两个平衡”,即保持土地收入与城建资金需求长期总体平衡,当期单宗(块)土地开发与一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间对应、资金平衡。(作者系四川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第四期培训班党政综合一班学员、共青团巴中市委书记)

关键词阅读: 释放土地 巴中 巨大价值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