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高学历人才,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他们曾是大企业的上班族,后来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家乡自主创业;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举债上百万元,在一千多亩的土地上搭建起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巴中市恩阳区惠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3个创始人——3个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
村里来了3个年轻人
盐井村,是恩阳区万安乡一个人口不过千人的小村庄,这个村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都靠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全村近一半的土地撂荒。
2013年,3个年轻人来到这个村子里,村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3个年轻人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3个年轻人来到村里后,便和乡、村干部走村串户,村民们也明白了他们的来意——流转土地,建基地,发展新型农业。然而,一开始一些村民还是有些抵触情绪,“有些村民还是比较担心,觉得毕竟是几个年轻人,怕他们不踏实,怕要是基地发展不起来他们跑了咋办?”盐井村二社社长吴明忠说。
然而这3个年轻人除了每天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竟然还拿起锄头背篼,每天帮村民们做农活。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3个年轻人的诚意打动了村民们,村民也越来越信任这3个年轻人,1800多亩耕地和林地也顺利流转了起来。
3个回乡当农民的创业者
29岁的李实,是这3个年轻创业者中的发起者。大学毕业后,进入成都一家大型农林开发企业,后来做到了这家企业的采购部长。
2013年初,李实回到万安老家,看到农村荒芜了很多耕地,再加之自己也在从事农林方面的工作,便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而且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再加上我自己在农林行业工作了几年,手头上也有客户资源,所以就想回来自己干事业。”李实说。
李实做事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回到成都后,他便辞掉了工作,再返回巴中准备创业。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实一边筹备策划,一边招募合伙人,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陈晨。李实与陈晨是江西科技学院读书的校友,因为都是巴中人,所以走得很近。而此时的陈晨正在成都一家网络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并在着手组建分公司。李实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陈晨,经过深思熟虑后,陈晨也辞掉了工作,回到巴中与李实一起创业。“我和李实都想到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这对我吸引力很大,因为我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这让我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就在李实决定自己创业的时候,机械专业毕业的肖建国正在巴城麻柳湾做夜市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实在麻柳湾碰到了高中同学肖建国,两人聊到了创业,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肖建国对新型农业也十分感兴趣,于是也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
就这样,3个年轻人背起行囊,来到盐井村,开始开垦他们自己的事业。
东拼西凑的百多万
3个年轻人来到盐井村,做可研报告,勘查地形……但创业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首先得有启动资金。钱从哪里来?这是这3个年轻人创业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3个合伙人去过几家银行,想贷款,但却并没有成功。于是3人便东拼西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前前后后,3人共借了一百多万元。“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目标,哪怕我们欠了一屁股债,毕竟我们还年轻,我们总能还上。”李实说。
刘昭宏是李实的“债主”之一,他们是同乡,刘昭宏与李实的父亲又是朋友。当李实找到刘昭宏借钱时,还专门把他拉到盐井村让他实地了解自己的基地。“不得了!很不得了!实地看了基地,听了这几个年轻人的规划,我觉得他们很有抱负,而且干的事业很有前途。”刘昭宏说,于是他便拿出5万元积蓄交给了李实,并表示自己不要一分钱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