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立案登记制改革出现的新常态,平昌法院充分依托“大调解”工作格局,从联合外力、引导分流、强化自身调解功能入手,积极打造大调解“升级版”。
诉前引导,分流矛盾纠纷。针对一些具有法院受理诉讼周期长、化解难度大、涉及人数多、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的个案,法院依托大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和大调解网络,发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优势,与卫生、公安等部门建立矛盾纠纷分流化解机制,在诉前强化引导,将矛盾纠纷分流到行业、专业性调解部门,效果十分明显。如将医患纠纷分流到县卫生局设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化解,半年来,发生医患纠纷32件,分流31件,调解成功19件,法院诉讼受理1件;将交通事故纠纷分流到县交管大队设立的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半年来,分流交通事故纠纷153件,化解153件,当事人申请法院确认73件;将县城区发生的治安案件以及简单的民事纠纷分流到城西派出所设立的城西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5月份调解会成立以来,分流各类治安、民事纠纷案件65件,调解成功64件,法院受理诉讼仅1件。
诉前调解,提前案结事了。不断完善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制定了诉前调解工作流程和规范,明确了诉前调解的案件类型及时限,完善了重大、敏感、群体性案件诉前调解工作预案,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及时快捷调处纠纷,提前实现案结事了,减轻当事人诉讼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今年4月,法院在诉前成功化解了涉及700多户拆迁户稳定问题的老街“两江国际”项目劳务承包合同纠纷案,使停工达半年之久的劳务承包合同群体案件彻底化解。
主动服务,防控法律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区建设快速发展,建筑领域内的非法吸存案件、烂尾楼等事件高发,因其涉案人员多、化解难度大、诉讼周期长、不稳定因素突出。针对此类案件,法院主动作为,积极向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领域领导汇报,出谋划策,形成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攻坚破难小组,法院派员参与,把好法律、政策关,当好参谋和助手,将矛盾消灭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已化解了4起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和1起劳务合同纠纷,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