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派驻“第一书记”帮扶纪实
“没有区委办和郭书记的帮助,我们这里可能还是荒土坡、穷山沟。”9月16日,在恩阳区群乐乡新河村园区务工的五保老人黄映学告诉记者。
一年多时间,新河村基础设施大变样:产业从零到蓬勃发展,精准扶贫从能安居提升到“造血”乐居……这一切,都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帮扶。
因村派驻 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
黄映学口中的“第一书记”是恩阳区委办公室干部郭崇显。一年前,他从恩阳区委办公室脱产驻村指导发展。
早在2013年底,恩阳区就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机制,选派437名机关干部到村(居)挂职“第一书记”,开展驻点帮扶、组建119个驻村工作队,对119个贫困村实行“点对点”驻村帮扶。
“干部的选派,有几道‘硬门槛’。”恩阳区委组织部组织科负责人介绍,一是坚持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有发展潜力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标准;二是将“第一书记”选派与干部递进培养、精准扶贫、“双联”等工作相结合;三是从区级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学员、后备干部和退居二线、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中择优选派;四是按照“基层所需、个人自愿、单位把关”原则,充分听取派出单位、乡镇、村组和“第一书记”本人的意见建议,统筹兼顾派出单位职能职责,按需确定“第一书记”选派岗位。
恩阳区法院干部蒋黎明今年4月到茶坝镇云盘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日从没有从村部挪过窝。他坦言,一开始有些不习惯,但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掌握了社情民意,开展工作更有针对性了。
新河村是恩阳区最偏远村之一。2014年7月,新河村“第一书记”郭崇显悄悄搭车进村,一番查访,村里基础设施差、无产业的症结当即被找准。
119名“第一书记”驻村,摸清了村情,找到了村里发展的“短板”,更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区农发局驻花丛镇柏林包村“第一书记”李飞到村后,走村入户,收集到涉及产业、居住、交通、扶困四大类村民诉求愿望,并且与瘫痪老人李常英认亲,老人常说,“李娃子”嘘寒问暖,就像自家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