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与大山相守:她所在的村小在海拔1600米的望乡台半山腰,她让村里千名孩子走出了这座偏远大山
30年与孩子作伴:她用左手给学生上课、洗衣服、切菜,给学生做午餐,背护学生攀援山岩上学,放学又背着学生回家
清晨,一位年近50岁的独臂女教师,用左手抱着一个不满5岁的幼儿园学生在陡峭的山路,朝村里唯一的学校走去。她就是巴州区梁永镇黑潭村小唯一的教师杜秀兰。
她所在的村小位于海拔1600米的望乡台半山腰,连接着本村六个生产队,距离中心校独柏小学10多公里。而通往村小的这条陡峭的绝壁之路被当地村民称为“鬼门关”、“望天路”。
30年来,这条绝壁山岩小路,杜秀兰不知走了多少遍。每天她都坚持把每一个孩子抱着走过这一段最危险的山路。30年来,杜秀兰让上千名山里的孩子走了出去。
意外摔伤失去右臂
杜秀兰出生在巴州区曾口镇一个普通农民的家中,从小聪明伶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给她取名为秀兰,寓为“秀外慧中,淡雅幽兰。”杜秀兰很小就担起了家务——割草、喂猪、做饭……
1974年,6岁的杜秀兰上二年级。有一天,她在屋后的山坡上割草时,不慎从300米高的悬崖摔了下来,摔断了右手,造成粉碎性骨折。由于当时乡村医疗条件差,杜秀兰因严重感染,不得不切除了整个右臂。
想要学习偷偷去听课
失去了右手的她被迫停学了。然而,杜秀兰并没放弃学习,她多次偷偷跑到离家不远的学校,在窗户边听老师讲课。为了能用左手写字,她用镰刀、笤帚、树枝等当笔在地上训练,一个简单的笔画她都要练习上百次,甚至几百次、上千次。父母看着她的钻劲儿,又将她送入了学校。
重新回到学校的杜秀兰,学习更加用功,她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高中,但最终因身体原因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
让山里的孩子圆大学梦
高中毕业后,无法继续读书的杜秀兰迷茫了。“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了。”杜秀兰谈起当年的情景时,言语中仍留有些无助。一个午后,杜秀 兰坐在屋后山上,身后有一群七八岁孩子正在玩耍。看着嬉闹的孩子,杜秀兰眼睛忽然一亮,“办一所幼儿园!我不能上大学,可一定要帮村里的孩子们圆大学 梦。”
全乡最早一所幼儿园 “每学期教会20首歌”
1985年,杜秀兰在黑潭村租借了两间蘑菇房,办起了当时全乡最早的一所幼儿园,从此她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里的孩子都很“野”,杜秀兰言传身教,就地取材,寓教于乐。她用树枝、木板、树叶等制作了许多简单有趣的教具,采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让所教的知识生动有趣。“我每学期都要教会孩子唱20多首歌,编排10多个节目。”杜秀兰回忆。
那时一名幼儿园孩子每学期收取几元钱的学杂费,一学期下来工资一百多元钱,杜秀兰却毫不吝啬地买回了收音机,购置各种卡通图片、画报、故事书等。
教学得到大家认同 “孩子交给她,放心”
1989年,杜秀兰创办的幼儿园收归到独柏乡中心校纳入统一管理。1992年,根据相关规定,村里的幼儿园纳入公办教育行列,村小有了公办幼儿园,而杜秀兰却失业了。
看着空荡荡的教室,杜秀兰以泪洗面。“还是杜老师教得好!”“她对孩子有时比我们对孩子还要好!”“把孩子交到她的手里我们放心!”……孩子们到公办幼儿园读了一学期后,便纷纷不愿去了,都希望杜老师来教学。
面对家长们的请求,杜秀兰用自家的堂屋给孩子上课。没有桌椅板凳,她将家里吃饭的方桌、柜子、箱子、板凳给孩子们用。为了给孩子们买课本和教具,杜秀兰将家里仅有的一头肥猪卖了。
看到杜秀兰对教育的一片痴情,第二学期,村小报请主管部门同意将她聘任为代课教师。从1993年起,她成为了独柏小学的代课教师。
教学方法独特 “不能误人子弟”
杜秀兰曾教三级复式(即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长达3年,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60多人。为了教好每一个孩子,杜秀兰探索出了“三级复式动静结合教学法”,使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
“即使是在村小教书,也不能误人子弟。”为了掌握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杜秀兰参加了中师和西华师大的专科函授学习。
宁静的校园,一个人的学校,杜秀兰利用闲暇时间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学习,2014年招考中,她成为了一名在编的正式教师。随着学校实行营养餐,杜秀兰用左手开荒种菜,午餐给学生变换着花样。
从1985年至今,30多年里,杜秀兰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子,其中有留法博士、行业精英等。杜秀兰说,“虽然只有左手,但左手背过抱过所教的每一个孩子。”
“先进幼教工作者”、“模范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奖状、奖章、证书都记录着这位独臂山村女教师的教育行进轨迹。
家人劝她改行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在函授学习时,还要照顾家里。”杜秀兰哽咽着。这时,丈夫患上了心脏病。
在丈夫重病期间,杜秀兰每天上完课将孩子们安全送回家后,再步行五里多山路回到家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学习、备课、批改作业,有时她要熬到半夜。
2001年,丈夫因病去世,家人劝杜秀兰放弃教书,去找一份简单的工作。甚至有亲友已经为她联系好了工作,比教书更轻松,而且更有“钱途”。 “我教了这么多年了,我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杜秀兰谢绝了家人的好意,将行李搬到了学校,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只有4个学生 “我要一直教下去”
如今,黑潭村小只有杜秀兰和4个孩子。每天,杜秀兰都在这里教育着她的四个孩子,用左手上课、做饭、游戏。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都要教下去。”杜秀兰说。
谈起儿子,杜秀兰希望儿子能回来接班。看着妈妈所有的付出,在西华师范大学上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也要成为一名像妈妈一样的好老师,延续山村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