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侵之者仇,蚀之者敌。
市委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安排部署,以正风肃纪护航脱贫奔康,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以维护民生民利的实际成效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1—11月,全市整改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1435个,查处典型案件508件,党政纪处分464人,清退违规资金823.47万元,收缴违纪资金1644.32万元……市纪委给出了一张靓丽成绩单。
起底问题聚焦“3222”
3月19日,市委书记李刚在市委三届第138次常委会议上要求,“要始终保持惩处腐败的高压态势,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民生民利。”
市委给出任务,纪委立即行动。
“新年伊始,我们先后召开县(区)纪委书记、部门纪检组长和部门党政‘一把手’座谈会,要求与会者不谈成绩,不谈做法,只谈存在的问题。但遗憾的是,一些同志谈问题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长雷超介绍说。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方向。
4月1日,巴中市纪委牵头,市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参与,43个正风肃纪“利剑行动”专项检查组雷霆出击,全面查找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15天,行程上万里,深入256个单位,开坝坝会、查账簿、进工地……通过“点穴式”精准检查,238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浮出水面。
5月6日晚,巴中市2015年首期“阳光问廉”节目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直播披露:一些基层干部在低保评定、征地拆迁中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甚至出现住洋楼开小车吃低保的情况;一些单位和干部截留挪用、私分滥发、虚报冒领惠民资金;一些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宴席借机敛财,甚至摆在大街上,占用公共通道……当晚,群众踊跃参与,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微博、QQ等平台提供各类问题线索498条。
5月20日,为期10天的“信访走基层”全面启动,市县纪委领导带队进农家、到社区、听民声,全面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128条。
对查办的典型案件深入剖析,挖掘共性——行政审批吃拿卡要、项目实施雁过拔毛、行业服务收受红包、惠民政策倒拐走样,在一些部门和基层不同程度存在。
监督检查“找”、阳光问廉“访”、信访举报“筛”、纪律审查“挖”……问题触目惊心,解决刻不容缓。
“下定决心,突出重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系统一个系统治理,一个行业一个行业规范。”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肖克强认为,“整治要下猛药,打蛇要打七寸。”
聚焦再聚焦,“3222”问题成为今年整治重点:低保评定、惠农资金、涉农项目3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残联、民宗2个部门违纪违规行为;教育、卫计2个系统的不正之风;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宴席敛财、城镇“三违”建设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7月9日,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印发《巴中市推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方案》,“3222”问题专项整治上升为市委决策。同时分解任务,细化责任,从市委常委到县(区)委书记,从市级部门到基层乡镇,一级压一级,层层有责任,并纳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绩效考核。
三级联查 压实整治责任?
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落实责任。
6月3日,巴中市召开正风肃纪推进会。县(区)委书记和市级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四风”和腐败问题线索清单。
谁的问题谁解决,自家的孩子自己抱。“专项整治要做到部门自查自纠不漏项,县(区)纪委全面核查不放水,市纪委抽查问责不留情,要通过‘三级联查’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会议既落实任务,又明确方法。
“镇上要求我们对村上的账务进行自查,重新评定今年的低保户……”乡村6月的夜晚,格外闷热,但恩阳区玉山镇庆丰村村部的坝坝会却开得十分热闹。
“2社李中海的老娘70多岁了,又有精神病,儿子智力障碍,家里穷得很,他家咋不该吃低保?”
“3社李全仁,那几年身体不好,现在女儿女婿在外边挣到大钱了,给他两口子买了农民保险,每个月领600多工资,他那个低保该取消了。”
火红六月,秦巴大地,2500余个村(居),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低保评定专项整治严谨有序推进。
基层动,部门拼。像庆丰村那样,全市民政系统严格“本人申请、村民评议、乡镇审核、部门审批、张榜公示”5道程序,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体系,同时清退“关系保”“人情保”1610人。
“只要是公开公平的,取了我的低保我没有意见”李全仁表示。
残联系统台账管理问题线索,限时整改,共注销残疾人证1698本、降级556人,及时将滞留、挪用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就业培训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费等131.09万元资金和残疾人辅具发放到最需要的残疾人手中。
6月25日,平昌县新华街残疾人李可敬领到了迟来了8个月的居家灵活就业安置补贴费,一度心存报怨的他说,“现在的整法过得硬,我们气顺了,心也顺了!”
“解决学校乱收费用、教师收受红包等问题是局党委的主体责任。”“卫计系统必须痛定思痛,正视问题,全面自查整改。”“对全市民宗项目开展专项审计。”……“3222”问题所涉部门积极行动,纵向自查到底。
县(区)纪委紧随其后,全面核查,对部门自查走过场不逗硬的层层追责。
恩阳区启动为期100天的阳光护民行动,抽调140人组成70个监督检查组,对各乡镇和部门自查情况进行核查,做到不漏一村不遗一户。
8月5日,检查组在青木镇方平村核查时发现漏网之鱼——该村干部截留挪用残疾人专项资金而区残联自查未发现,即移交线索,由镇纪委对村社当事人予以查处。区纪委同时倒查到乡镇,镇残疾人工作负责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政府分管领导被诫勉谈话;追查到区级部门,区残联理事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巴州区开通“随手拍”网络举报平台,全天候监督部门自查整改情况。7月22日,金碑乡人大副主席以其女升学为由,违规操办宴席18桌,被群众用手机拍下场面上传举报。区纪委查实后,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并责令退还所收受的管理服务对象礼金3.5万元。乡党委书记负管理责任,被诫勉谈话。
10月26日,市纪委启动正风肃纪“利剑行动”(四)专项监督检查,祭起“一案双查”撒手锏,把整治“3222”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和县(区)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重要标尺,针对问题线索“理清政策资金源头,进村入户沉到末端,倒查过程追究责任”,对单位自查自纠和县(区)核查情况进行随机抽查,10名部门领导和2名纪检干部被“一案双查”。
创新机制 严防反弹回潮
“四风”问题积弊甚深,极易隐身变异。如何解决树倒根在的问题?巴中开出新处方——纪检、群众、媒体三位立体监督,反面警示、正面引领双向精准教育,抓巩固,防反弹,步步为营,长常发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实在而持久!
“以前是例行检查,隔靴搔痒,现在频度与强度大大加强。”许多干部明显感受到了监督检查的压力。
压力源自监督的无处不在。
纪检监督——着力盘活派驻机构和乡镇监督力量,延伸监督触角,让纪检监督“常”起来。
在部门,按照“职能相近、业务关联、工作便利”的原则,组建派驻机构片区协作组,赋予联合监督检查、纪律审查等5项职责,真正形成“干部一家人、工作一盘棋”的格局,始终保持对“3222”问题露头就打的常态。自6月成立以来,片区协作组受理信访举报32件,立案6件,结案5件,党政纪处分6人,同时指导部门修订完善制度9项,新建制度18项。
在乡镇,设立片区纪工委,将分散在乡镇的力量整合起来,对乡镇、村(居)常态开展监督检查和纪律审查,把“纪检室”真正驻扎在群众身边,贴身监督,快查快结。从3年前消除零立案到今天乡镇纪委立案占全市总数的50%,基层纪律审查工作华丽转身。
在村(居),探索纪检巡查机制,成立巡查组,负责对片区内村(居)及部门(单位)的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以及惠民政策、民生项目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
“我们分专项巡查和定期巡查,每个月到村时间10天以上。”巡查员罗顺育讲了这样一件事,“金山村的吴作明,98%的社员同意他吃低保,但有人打电话说不公。上门一看,他家条件确实不符合,咋有这么多人同意呢?肯定有蹊跷!通过走访,原来他是老社长,人缘好,大家抹不下面子。通过说理讲政策,吴作明低保资格最终被取消。”
像这样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罗顺育按程序取消7名,村民见他就说“罗老革命,你很公平很逗硬,我们服!”
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天然克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居)事务,让群众监督硬起来。
在基层村(居)探索建立群众深度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的制衡机制,对村(居)事务实行“一事一决策、一事一执行、一事一监督”,凡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都由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由群众公推的执行组落实,监督组监督,过程全部公开,群众有权随时过问。
渔溪镇金星村的罗丕金一度是干部眼里的“刺头”。在实施该村聚居点至土地庙段公路硬化项目时,他被群众代表选为项目执行组组长,负责工程施工,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他毫无怨言,“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群众选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负责。”
“过去,村上的事情不公开不透明,大家总认为当中有猫腻,干部在拿好处。”监督组成员刘春芳感慨地说,“这次,我参与了村级阵地修缮项目的监督,结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干部是清白的。”
从群众的猜测怀疑到现在的一致相赞,群众参与执行、监督全过程,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了群众积极性,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渔溪镇镇长马龙辉深有感触,“现在,惠民政策的执行更规范了,民生项目的质量群众满意了,干群之间的信任度更高了,信访数量也直线下降了,像金星村那样的零上访村全镇有8个。”
媒体监督——纪媒连袂搭建全媒体监督平台,扭住问题不放手,公开曝光,让媒体监督强起来。
市电视台每季度推出一期全媒体“阳光问廉”节目。电话、短信、QQ、微信等全方位收集问题线索;现场直播亮丑揭短,曝光没商量;主持人辛辣拷问,问清责任主体,问明整改方案;“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大众评审团铁面测评,“立即”“尽快”“抓紧”等“太极话”过不了关;官员脸红冒汗直言压力山大……
10月13日,第三期“阳光问廉”全媒体直播节目现场通报上期未整改到位问题2个、曝光新问题10个、收集问题线索518条。曾被连续曝光2次的巴州区水宁寺镇党委负责人表示,“问题必须立说立改,媒体的聚光灯一直照着我们,不敢再忽悠!”。因群众举报,“阳光问廉”节目曝光,该镇财政所长被纪律审查,镇长被“一案双查”。
同时,巴中日报、巴中晚报开设“全民纠‘四风’,请你来举报”专栏;巴中纪检监察网、巴中传媒网、巴中新闻网开设网络举报专区;县(区)纪委推出“随手拍”网络监督举报平台,密织监督网,让“四风”无处遁形。
监督是手段,“不想”是目标,巴中正反教育双向发力。
警示教育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9月23日,巴中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根据市民宗办原主任彭朝家贪污受贿索贿案,通江县水务系统腐败窝案等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件拍摄的警示教育片《镜鉴》,引发广大干部深深思考。
今年以来,以市法纪教育基地为阵地,组织了15000多名党员干部前往开展警示教育;拍摄典型案件警示教育片6部,集中开展以案说纪警示教育会25场次,用身边人的违纪案件教育基层干部,教而后诛,警钟长鸣。
正面教育传递勤廉能量。市纪委联动地方媒体连续开展3期“访廉之旅”主题宣传,“最美纪检人·执纪风采录”宣传了金德伦等20名纪检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形象;“聚焦主责主业·维护民生民利”挖掘各地解决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经验典型;“身边故事·廉洁力量”以群众视角、讲身边故事、扬廉洁旋律,大力营造“不想腐”的浓厚氛围。
夏去冬来,霜染枫叶万山红。在王瑛精神的感召下,砥砺奋进的巴中纪检人,一切努力只为群众满意!在四川省2015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中,巴中再列全省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