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新闻频道 > 国内 >正文

著名艺术家杨之光病逝 杨之光个人简历曝光

时间:2016-05-15 15:22:01     作者: xiaowei    来源:新浪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据多处可靠消息源证实,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当天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

  2010年获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杨之光于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 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术学院副院长。2010年,杨之光获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美术史学家迟轲曾这样评价杨之光:“师从高剑父的杨之光,走的是徐悲鸿的路,深受蒋兆和的影响,绝对是中国画人物画的一流画家。”记者了解到,杨之光在绘画领域探索不止,坚持每日速写和创作,以“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为终身座右铭。

  创作于1954年的《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该作品中,他第一次用新国画样式记录人民选举。

  晚年,他又独创性地用没骨法塑造场面宏大的人物群像《九八英雄颂》。

  晚年曾将重要作品和手稿全捐出

  杨之光晚年把自己的重要作品及4000多件手稿、文献悉数捐献给各大公立美术馆,无私而慷慨地为后人保存了他一生的艺术成果。去年10月15日,在广州美 术学院美术馆及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的“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展出了杨之光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半个多世纪的作品、手稿、文献共1000多 件,展现他严谨、创新的艺术探索历程,以及他为广东美术教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杨之光是构建新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在广州美术学院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杨之光为美术界培养出一批著名画家,包括林墉、陈永锵、陈振国、梁汝洁等。他的学生们将杨之光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创作技法不断发展,使之生生不息。

  回顾杨之光走过的艺术人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表示,杨之光几乎在每个不同时代都有划时代作品的出现,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他的笔墨语言与造型的结合达到了一个非常自然融合的境界。他创造了和时代进程紧密相连的视觉语言系统。”

  画语录

  ①先学走路,再学跑步。先求准,再求变。先做到能“似”,再进一步追求“不似之似”的更高境界。

  ②变形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传神达意。探求不脱离精神实质的“不似”是为了更“似”。齐白石主张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意思。我极不 赞成游离了对象的精神实质去玩弄所谓变形的游戏。以前有人笼统地把明清的文人画指责为笔墨游戏,未免有些偏激。当前某些画的变形变得谁也看不懂,这才是真 正的游戏。我始终信奉《文心雕龙》中的两句话:“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画家极好的座右铭。

  ③在我学画的经历中,书法、篆刻、音乐、文学、戏剧……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而且我愈来愈感到这些方面的修养太重要了。画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画修养。

  杨之光履历

  1930年 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

  1949年 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

  1950年 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

  1953年 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术学院副院长。

  1954年 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

  1991年 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中国画杰出成就奖”。

  1997年—1998年 将毕生心血1000余件作品分别捐赠给北京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文化部为此特颁“爱国义举”奖状。

  2000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杨之光艺术馆”专馆。

  2002年 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

  2006年 作品《矿山新兵》、《激扬文字》(与鸥洋合作)被评为“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经典作品”。

  2007年 入选广东省50名“文化名人”。

  2009年 “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2010年 荣获广东文艺最高荣誉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2年 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关键词阅读: 著名艺术家 杨之光 病逝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