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新闻频道 > 国内 >正文

中国农村自杀率曾3倍于城市 为什么农村自杀率如此之高

时间:2016-09-23 16:48:59     作者: xiaowei    来源:环球网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自杀,并不仅仅是一件隐秘的私事,一种极端的个人行为,它还指向更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生存逻辑。

  8月26日,杨改兰杀死4个孩子后,喝下农药自杀。她的丈夫李克英料理完后事,喝下农药自尽。自此,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只剩下七旬的杨兰芳和五旬的杨满堂。

  惨剧一出,随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人质疑为贫困所致。9月9日,国务院扶贫办调查组到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开展调查。

  9月16日,甘肃康乐县发出了一份《康乐县“8·26”特大故意杀人案调查处置情况的续报》,对康乐县副县长等6名干部作出处分。

  随着社会舆论的聚焦,以往被遗忘的农村自杀问题重回人们视野:精准扶贫的缺漏,精神扶贫的欠缺;极有可能反弹的自杀率;自杀干预机制的匮乏又一次拷问着社会。

  自杀隐因

  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条极端的末路。

  “杨改兰事件,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见的案例,不能以偏概全。”香港大学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主任叶兆辉在接受深圳晚报采访时说。

  叶兆辉从1996年就开始关注农村自杀问题,那时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三倍,他也见证着农村自杀率降低的变化。叶兆辉表示,每一个自杀个案的发生都具备其特殊性,背后有很多偶然因素难以预料。在农村,很多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突然想不通,都可能引发自杀。

  “所有的自杀都是非常沉重的,都是积累了很多矛盾之后的突然爆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桂华在接受深圳晚报采访时表示,贫困本身并不会造成自杀,杨改兰走向自杀,中间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被发掘出来,包括许多偶然的因素。根据媒体报道,杨改兰的家庭存在内在矛盾,她在村庄中也是比较孤立的,而孤立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65岁的谢丽华是中国最早一批关注和研究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的学者和媒体人之一。1993年,她创办了国内第一本为农村妇女服务的《农家女》杂志,1999年时主编了一本《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报告》。先后创办了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打工妹之家等公益组织。20多年来,一直坚持做预防农村妇女自杀等帮助农村妇女的项目。

  谢丽华分析说,出现采取残忍的手段和孩子们同归于尽个案,里面有轻生者的无助,也有家庭矛盾,“一个也不留”,体现了对家庭的反抗。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阅读: 农村 自杀率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