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一些地方出现的因讨薪发生的恶性事件时,张立勇说,“法院为农民工讨薪,就是要给农民工一个坚强的后盾,让他们知道,除了找政府相关部门之外,还能找法院,讨薪不用上吊塔、爬楼顶、堵马路。”
开设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
4月8日,记者在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见到王振中时,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工对法律的熟悉程度超乎记者的想象。
“一场官司打下来,我成半个律师了。”王振中说,他和40多名工友在一家钢厂干了2年,没有拿到工资,为了讨回70万元欠薪,他和工头王东成“连死的心都有了”。由于工程是王东成介绍的,拿不到工资,工人们就拿他出气,“家里门、电视都被砸了,4年不敢回家过年。”说到这儿,王东成眼睛湿润。
2015年的一天,看到街上的标语写着:“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他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法院。在新乡市两级法院法官的指导下,王振中努力学习法律,最终打赢了官司。
“处理农民工讨薪案件,不能机械地套用理论,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举证能力差等客观实际,更多地释法说理,更多地依法启用依职权调查等程序,实现公平正义。”河南高院民一庭庭长刘天华说。
有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合同,证明不了用工关系,法官就到工地,找到他们的工友,收集人证、物证;有的包工头欠薪后逃之夭夭,甚至连真名实姓都没有,法院不是简单驳回了之,而是千方百计查找被告;有的公司在外地,有的公司甚至故意躲避、抗拒执行,执行起来很费劲,法官一趟趟跑,反复协调,穷尽曝光、拘留、限制高消费等手段,最终追回欠款……
农民工工资往往是一家的全部收入来源,有的是老人的救命钱,有的是孩子的奶粉钱,如果不能及时兑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李建涛向记者展示了一种通体绿色的档案袋,从一堆档案中,一眼就能看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都用这种绿色档案袋装,便于法官优先办理。”李建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