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巴中在线 > 新闻频道 > 巴中新闻 > 区县动态 > 恩阳区 >正文

恩阳区探索土地流转“四模式”助农增收

时间:2015-02-09 10:02:58     作者: 87371378    来源:巴中日报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记者长期关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内容发现,在巴中市大多数土地流转案例中,一般采取当年“谷物折价”模式:一亩按多少斤稻谷折合价获得土地租金,村民一年的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构成。这样的流转模式,长期以来得到了许多村民的支持。

  1月26日,记者在恩阳区高店子村、柳林镇、下八庙乡钱库村采访发现,许多村社已经不单满足于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而是探索出了土地入股、入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反租倒包、产值分红等多种模式,与业主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模式一:农户返租、产值分成

  1月26日中午,细雨纷飞,走在下八庙钱库村的猕猴桃产业园区路上更是寒冷刺骨。钱库村三社社长严顺德一路上滔滔不绝,对记者讲这个猕猴桃产业园区成功后,钱库村肯定有“钱景”了。

  这是个目前已有1500多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区,一眼望去,在雨雾中看不到尽头。自2013年9月开始种植,经过一年的呵护,新修的枝叶顺着支撑杆长得郁郁葱葱。

  尽管猕猴桃的生长期需要三年,家里7亩多地全部流转了,但村民胡朝文告诉记者,他一点都不担忧。因为,园区的合作模式让他没有顾虑。

  按照钱库村的土地流转模式,由钱库村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引进四川天恩科级有限公司,实行土地整村流转,规模经营猕猴桃,村民每年收取600斤稻谷折合价租金。同时公司按照10亩至30亩的规模返租给部分有能力、积极性高的农户,种苗、农药、技术、喷灌等所有投入由公司负责,返租农户只是承担管理和劳务收入。待三年果树挂果后,公司提取20%作为前期建设投入,剩下的利润农户与公司按照4:6分成。如果农户不愿意返租,可以承包园区一定规模的劳务,按产值的25%作为劳务收入。

  “相当于这也是我们大家伙的产业,只要大家合力经营一定会成功的。”胡朝文耳朵有点背,但说话思路却很清晰。至今他对村里组织的苍溪猕猴桃的那次参观念念不忘,“我一颗一颗数了的呀,一根猕猴桃藤上至少是40颗果子,多的时候有七八十颗。10块钱一斤,一亩得卖三四万块钱。”

  “这个利益联结模式得到业主和村民的支持。他们也害怕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像以前对土地流转漠不关心”。恩阳区农工委分管产权改革的张一民告诉记者,不仅可以让村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也能让业主的发展环境更加稳定。

  模式二:支部引领、分户经营

  恩阳区何家坝巨峰葡萄、西南村葡萄已经在全市享有名声。恩阳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苟忠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得到消息,西南村的葡萄已经以10元每斤的价格卖到成都的超市。

  西南村的葡萄产业完全是靠村支部带领起来的。2007年,在西南村,由村支部书记王启孝示范带动种植10亩葡萄产值7万元,2008年纯收入达10万元。群众看到效益后,自主成立了“西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以“狠抓产业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葡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支部主导、干部示范、专合引领、分户经营”的发展之路。

  按照西南村的流转模式,农户把专业合作社建在支部,实行“五统五管”制度(统一规划布局、技术指导、种苗提供、农资购置、收购销售农户滞销果品和管人、管钱、管质量、管安全、管销售),采取自主经营、加盟经营和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分户经营。专合组织按每亩盈余1%收取发展资金费用,作为专合营运资金,农户自主投入,收益自享,风险自担。

  目前全村栽植葡萄1100余亩,遍及7个农民小组345户1100人,其中已投产优质葡萄园420余亩,年产优质葡萄61万斤,纯收入427万元,葡萄种植户人均纯收入9896元。西南村已经辐射带动周边的插旗村、火花村、松柏村等地成片规模种植葡萄园4000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你有微信?通过微信可以学习财经知识,锻炼交易技能:关注公众号招金财富(微信ID:bwp816)财富伴您左右

相关新闻